第279章 世界革命的节奏感
随着次大陆陆续11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以及次大陆从战争走向和平,建设成为了当午之急。中央制定了一个“次大陆百万干部支援计划”,以青年干部为主,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吃得了苦,学习语言也快。
整个计划预计8年,前3年是为这些国家建立起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并试运行,而后面5年则是当地国家干部替代中国派遣干部的时段,每年替代20%,总计5年完成后完全由他们自行管理,中国干部撤回。整个8年,一方面建体制,另一方面长期培训和实践。这个计划前期就已经酝酿,并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详细的协商。
应该说,这个计划很受这些国家领导人的欢迎,因为他们现在发憷的,就是如何建设和管理国家,他们内部的团队,几乎没有什么人敢说自己能管好国家和经济。前些年都琢磨着打仗和发展部队,当然对治国感到很陌生。
除了派出干部,战略性的基建计划也开始展开,主要就是加大从藏南和凤鸣等省向次大陆东部和南部延伸的干线公路和铁路计划,还有通讯和电力援助计划。19561960年中国的10万公里铁路计划,就增加了2万公里到次大陆东部和南部。
到1955年,财政收入占全部GDP的比例是28%,而接下来几年,整个对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建计划,预算是每年GDP的0.3%。这个数字很不小了,1955年中国GDP约9000亿元人民币(3600亿美元),在1956年支援0.3%的比例就是27亿元(超过10亿美元),连续5年这样的支援,就能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建好,尤其是电力、交通、通讯3大部分,还包括一些矿业开采和加工业项目。
这部分是无息30年还本贷款的支援,5年后就没有了,未来他们需求资金,只能是向中国建设银行海外部申请贷款,要连本带息归还的。
李思华当然不是冤大头,她有着深远的考虑。
原时空苏联为什么肯支援中国156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因为在他们原来的考虑中,中国是苏联的附庸和市场,要利用中国的各种资源,包括矿产和人力资源。让你采购了设备,但是不教会你研发,最终你就不得不永续地从苏联进口设备,用自身宝贵的资源来交换苏联的机器设备。只不过苏联人没有能预料完全没办法控制主席主导的新中国罢了。
中国太大,苏联人自视太高,失败是自然的。如果印度次大陆是一个统一体,那么中国自然也不会帮助他们建立工业基础,原因是一样的,你控制不了,可能变成了为自己制造敌人。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现在是一串中小国家,他们的工业发展起来,能够发展的产业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威胁到中国,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就是中国的大市场。
百万干部去培训,让这些国家的所有干部都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对中国的亲厚程度就远不是原时空中苏之间能比的,军、政、思、党各方面体系的一致化和关系的密切,才能保证他们与中国关系的稳定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中国自己不争气,像原时空苏联那样衰落了,否则这个次大陆体系就是稳定的。
为了让援助干部们理解中央的意图,她专门开办了一个援助干部中的高级干部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特训。在培训课上,她阐述了她的主要观点。她首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次大陆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我国建国前的情况还是有一些类似的,就是一个以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谁能告诉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在发展这样落后社会经济基础的国民经济上,有什么优势吗?”
台下干部们议论纷纷,有些人举手想回答这个问题。李思华看过去,看到了比较熟悉的一张脸,是国家计委的张详,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没想到他居然申请去次大陆了。她点了张祥的名,小伙子站起来,稍有点紧张,但还是清晰地说明了他的逻辑: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优势,就是发展基础经济的成本低廉。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公有制凝聚人心的优势,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动员工人、农民、物资的成本更小,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李思华赞许地点点头,让他坐下。然后说道:
“是的,我们通过解放人民、土地改革,用公有制凝聚了人心,这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减少了人力和物资的动员成本。”
“这同样是次大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加上我们适当地投入资本,犹如给一架优秀的机器添上了动力,就能让机器润滑地运转起来。”
“除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在这样的落后农业国家,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消费的平均化。”
“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极少数资本家,占据了社会主要的财富,实际上使得社会的大多数消费,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本来以他们的平均财富,市场可能是100,但因为多数人没有消费力,最后发现市场只有20。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解决的问题,永远是总需求不足,因此他们一直侵略想开辟新的市场。”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一样,也许这些国家本来贫穷,财富窘迫下市场只有20,但全部的消费力都能发挥出来,所以实际的市场,还是20,与财富100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市场规模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市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珍稀的资源。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有些同志可能对我们这样支援次大陆国家感到腹诽,觉得不值当。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这11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口现在超过1.5亿,20年后是一个3亿多人的大市场。”
“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发展起来,未来从这个市场正常贸易的一年收益,可能就要超过我们这几年投下的全部支援。”
“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小国,未来从人口来看,有几个会是中型规模的国家。无论如何,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不能像我们这样的大国,能够发展出全产业链,生产任何的工业产品,他们国家的工业结构,是不可能完整的。”
“所以我们的很多产品,永远能够在他们的市场上,找到非常多的销售空间。”
“因此帮助他们发展,其实也在帮助我们自己发展。他们的国民收入增长,民众消费力增强,财富增加,对我们产品的消费能力同样增加。他们的部分工业发展,有产品与我们交换,贸易就能扩大,他们的民众就可以有对我们产品的消费力。这是真正的双赢,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富裕。”
“所以同志们,你们去次大陆,是要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建设好、发展好他们的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与他们共同的信仰,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帮手,强大了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总体力量的增长。在根本上,这同样是中国国家自己的经济利益。”
“我们中国人,总有几分天下大同的情怀。我们不像苏联,总是想着要从兄弟社会主义国家那里占点便宜,有着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以至于苏联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小兄弟,从政府到民众,都对他们有着很多不满。”
“我们完全不需要占他们他的便宜,我们总说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基础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平等,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平等,同样是革命的目的。大家平等相待、相互支持,才能长久相处。”
张祥听得非常激动,他也注意到同志们都聚精会神,总书记讲得太好了,把援助次大陆的逻辑,说得清清楚楚。
“当然平等就必须真的平等,可不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如果他们中有人想占我们的便宜,想不劳而获,那么我们要坚决地顶回去,还要建议他们的党组织,把这样的人清除出去,中国人没有当孙子的习惯。”
“你们去次大陆,也不仅仅是协助他们建立和管理好治国体系。你们还是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毫不客气地讲,我们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文明,是最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让这些国家从文明和文化包括思想上倾向我们,接受我们,是同等重要的工作。”
“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我们要让发展起来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明亮的灯塔,让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清楚地知道,在中国人民的支持和中国GC党的指导下,人民真的可以翻身解放,可以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国家。这将形成意识形态上,巨大的吸引力。”
“我们为什么要留下国大党印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国际社会都看清楚,次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国大党印度这种类似当年常凯申政府的帝国主义的附庸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得越好,世界人民对我们的信心就越强,对革命就更加期待和信任。我们要让两方,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李思华在这里,是想起了东欧与西欧之间国家的比较,美国的重要战略,就是通过马歇尔计划,让西欧繁荣起来,不仅可以偿还美国的债务,提供美国庞大的市场,更可以用来争取全球的民心——西欧相比东欧的发达,不正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的事实明证?苏联最狼狈的地方,也确实在这里。
在次大陆,李思华就是想反过来,提供一个反面的现实例证,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美国像是支持西欧一样地支持国大党印度,她是不担心的,一方面是美国不可能这样重视印度,另一方面,缩小了的国大党印度,也是1.5亿人以上的社会,美国的支持,能提升多少人的生活水平?更多的,恐怕都会被国大党官员贪污掉。
会议之后,百万干部奔赴次大陆,一个次大陆的大建设时代拉开了帷幕。
随着次大陆革命的阶段性胜利,迅速推动更广范围的世界革命的呼声开始在国内高涨起来,尤其是一些教条左派,认为全球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呼吁迅速发动在非洲等地的革命运动。
对于这种倾向,李思华非常不满。她在西元1955年5月召开的中G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上,出手压制了这种虚火的“世界革命的热情”,她狠狠地批评说:
“有些同志看到次大陆革命的阶段胜利,就被冲昏了头脑。甚至有的人并不是被冲昏了头脑,而是严重的投机主义,这不是革命者应该具备的思想。”
“世界革命是残酷的长期斗争,是至少持续数十年甚至百年的社会革命,速胜论是极为愚蠢的,如果连这样的眼光都没有,这样的人不配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李思华如此严厉的批评,让台下一些人感到如坐针毡,“不配成为国家的领导人”,这样的评语,足以说明中央对他们这些人有多么失望。
“我们支援的次大陆革命的阶段胜利,是有三个特殊原因的。第一个就是因为次大陆与我们陆地直接接壤,使得我们的军事、经济和干部援助,可以便利地进行,这里离开我们近,是我们的陆权可以伸到手的地方;第二个是因为我们的核导弹科技,暂时领先于西方和美国,这使得在军事上他们顾忌太深,说白了暂时不敢对于我们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例如在次大陆决战中,美国只敢派军事顾问团和少数飞行员。第三个是相对于我国的力量,美国在次大陆的力量非常薄弱,而英国已经衰落,对于前殖民地的支援是有限的。”
“这三个优势条件,对于世界的其它地域,可以说都不存在。尤其要重视的,就是我们的核导弹优势,恐怕最多还能保持3年就没有了。苏联的洲际导弹,可能会在1957年完成,美国不会落后多久。而在氢弹上,他们已经不落后于我们了。未来的斗争,是在彼此对对方都构成致命核威慑的条件下进行的。”
“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也没有发展到能支撑世界革命全球发动的程度,还差得远呢。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实在不知道有些人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整天做白日梦吗?”
李思华的眼光严厉地扫过全场,台下鸦雀无声,有些人感到很难受。她继续说道:
“所以世界革命,必须有节奏感。喜欢唱歌的人都知道,唱歌也要有节奏感,一段激昂,就必然有一段舒缓,否则没有人能唱得下来。革命也是一样的道理,次大陆是一段激昂的进行曲,但接下来就必须是一段舒缓的发展期。”
“未来五年,能将次大陆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初步发展起来,就是最大的成就。世界革命的下一个高潮,至少要到五年甚至十年之后。”
“所有的人,都把小心思收起来!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不要整天想着放个大炮仗!”
“很多同志,远远低估了与美国这样资本主义国家斗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这个时代,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上的斗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更基础更长期更关键的斗争。同志们,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
她接着讲述了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和中国,从罗斯福时代到现在的艾森豪威尔,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
罗斯福在二战中,将美国有钱人的边际税率拉高到了最高94%,而这样的税率在战后并未下降多少,仍然保持在90%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有钱人每赚10块美元,政府要收掉9美元。
政府拿到那么多钱,干什么去了?国外马歇尔计划支援西欧复苏,发展军事基地和支援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则建设福利国家,改善美国劳工阶层的收入,以至于美国工人现在34年的薪水,就可以买一套木制别墅排屋。而且不只是美国在这么干,初步复苏的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这么干。而他们的努力,确实有效果,西欧与东欧的生活水平,开始不断拉大,东德人不断跑到西德去,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听着李思华的讲述,很多人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
李思华敲了敲桌子,犀利地说道:
“所以同志们醒醒!美国是一个资本家控制的国家,其政府不过是美国资本家们的利益代表,现在资本家宁愿利益受损,也要改善劳工阶层的待遇。是他们良心发现了吗?当然不是!就是为了和社会主义竞争,他们必须证明资本主义下人民生活得更好,才能证明他们是历史选择的正朔,而社会主义则是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毋庸讳言,在资本家的克制下,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迎来其黄金时代,至少20年以上。我们不是在与一个衰败的对手斗争,而是在与一个正进入鼎盛期的强大对手斗争,革命胜利哪有这么简单?次大陆的一次阶段胜利,居然有人就会脑子烧昏了,实在可笑!”台下有些人低下了头。
“世界革命,必然是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我们的精力,必须放在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国力之上,国力上不能压倒美国,还能指望在世界革命上压倒美国?扯淡嘛。”
李思华在中央委员全会上的犀利批评,使得这一股“世界革命”的虚火,迅速消失,中国的发展,回到了稳定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