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92章 海洋和森林经济下的乡寨

第292章 海洋和森林经济下的乡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黄色的沙滩,从远处海水边开始向高处延伸,一直到陆地边界的松树林边。沙滩沿着海岸线漫延,直到望不到尽头的地方。浅蓝色的海,黄色的沙滩,深绿色的松树林,美丽的海滨风光,让人一下子心旷神怡。

    赵云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望海寨的主任得意地向他说道:“首长,怎么样?我们这里美吧?”

    赵云腾狠狠地点了一下头:“很美!”海湾曲曲折折的海岸线,如同裙摆的花边,像是浪花的笔,蘸着海水,画在岩石和沙滩上。望海寨就像一颗珍珠,恰到好处地嵌在这里。他觉得,乡寨的名字起得很好,“望海寨”,名副其实地守望着眼前的一片碧海。

    “首长,带您去见识一下我们的浅海养殖区,这是寨子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寨就是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和内地耕作为主的乡寨差别很大。您可能会吃惊的!”

    赵云腾哈哈一笑:“那我倒要见识一下,到底怎么一个让我吃惊法。”

    赵云腾来这个寨子,是来视察基层部队“军民共建”的相关工作的一环。结果碰上了个健谈又热情的乡寨主任。

    登上船后,柴油机的声音响起来,就像是在不断地敲门。不到二十分钟后,船开始接近主任所说的浅海养殖区,赵云腾还专门用望远镜望去,立即大吃了一惊,倒吸一口冷气!

    那是无边无际、望不到头的海上牧田!应该是用浮箱,将海面割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有的方块里,他还能望到那是他认识的紫菜。他回头看着主任,有点不相信地为他:“这都是你们寨的?有那么大规模?”

    主任自豪地回答:“那哪能呢?这里有几十万亩呢。属于我们寨子的,有3万亩,不过明年又准备扩大了,最后我们寨,准备搞到10万亩。”

    “那可也不小了,这规模化起来了啊。”

    主任开始如数家珍地向他介绍。这个主任可是1950年“毕业”的流动民兵,然后来到望海寨工作,现在可以算得上是浅海养殖的行家里手了。

    这里的浅海养殖,可不仅是单单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向深度进军,目前养殖深度,已经从最早的15米发展到30米水深,专家说未来会发展到100米水深。

    养殖基本分三层,一层是底播,就是养殖那些埋栖性贝类及海参等无脊椎动物,把种苗直接播放在适宜海区的海底养殖;

    一层是筏式养殖,用各种平台式、排架式、延绳式等类型的筏架,进行大型藻类(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江蓠等)、贝类(贻贝、扇贝、牡蛎、蝾螺、鲍等)及其他海产动物的养殖。

    还有一层是网箱养殖,就是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网箱,网箱成排、成组地固定于浅海,而网目的大小,随养殖个体大小而变更。放养后定时、定量投饵。主要是养鱼和虾。

    主任还遗憾地说,望海寨没有适合的海湾,否则现在还开始试验港湾增殖放流,即将鱼、虾类一定规格的苗种,在适宜的港湾内,放流增殖,而后捕捞。那可都是一些名贵的水产,例如对虾、黑鲷、乌贼、牙鲆、大黄鱼等。

    为了实现这些养殖,近年望海寨和附近的乡寨,可是建了不少人工鱼礁,以及移植大型藻类。在科技发展的支持下,各乡寨的养殖水平也不断提高,像望海寨,属于“鱼-贝-藻”的多营养层次综合生态养殖体系,还有其它“鱼-贝-参”等多种其它体系。

    主任有点得意地说道:“我们南方养殖的条件,我觉得要比北方,例如渤海的条件好。我们这里冬天不会冻,几乎没有季节的影响。他们那要是冬天太冷结冰,可是会冻死这些海产,导致损失的。”

    赵云腾吁了一口气,问道:“产量能达到多少?”

    主任摇摇头,说:“不同的种类区别很大的。去年平均大约每亩海田,能够产2吨水产吧。海田的一个好处就是立体的,从海面到海底,都可以养殖不同的种类。”

    这个数字仍然把赵云腾吓了一跳,非常高产了。他又问道:“知道现在全国浅海养殖有多大规模吗?”

    提到这个,主任有点兴奋:“发展可快呢,去年全国养殖产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吨,我看再有10年,1亿吨都有可能。”

    赵云腾心想这个发展法,恐怕很有可能。要是能发展到1亿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就算未来有20亿人,如果全部国内消费的话,就能达到人均50公斤水产,这是什么概念?而且这还仅仅只是浅海养殖,还有内地淡水养殖和深海捕捞呢。

    他恍惚记得,前世中国的年水产产量,好像超过了5000万吨,而在新时空,海岸线可是增加了几倍,估计最终干到2亿吨水产都有可能,人均达到100公斤?消费不了那么多吧?肯定还需要大力出口。

    他向主任感叹说:“浅海养殖加上淡水养殖,水产可真成为国家在耕地和森林之外的第三粮库了。”

    主任一拍大腿,说道:“那可不!如果不是内地很多人不习惯吃太多水产,我看水产养殖,早晚超过森林的产出。”

    赵云腾笑着摇摇头,对于内地的大多数人,水产虽好,却不能当饭吃。

    他想起了曾经去过的一个森林乡寨,在大兴安岭的大山里面。

    森林的乡寨,与普通乡寨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每个森林乡寨是2万人规模,是普通乡寨的4倍。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森林中的乡寨,相对孤立,分隔很远,尤其是离开城市比较远。

    所以为了生活配套和娱乐商业的需求,就必须强调单个单位的规模,有了2万人这种前世一个城镇的规模,才能配套得比较齐全,很多公用设施,也才有经济性。不过就是管理的地域比较大,每户人家为了进行自己管理的100亩林地的生产,每天都要先坐车,再骑马或者骑驴来回赶路,而镇上则刚刚配了一架直升机,用来巡航和救险。

    没办法,整个乡寨管理的林地,高达75万亩(500平方公里)。林民们去管理自身的林地,走个二三十公里是寻常事。幸好现在林区的山间公路开始完善了,林民们可以先坐公交到自家林地附近,再骑驴赶马去工作。

    那个名叫“明珠寨”的森林乡寨,还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已经有了三次产业的框架。

    其第一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这是发展得最完善的。每户的特色养殖,至少都有56个主营项目。种植的多数是中药材(赤芍、金莲花、花返魂草等20余个中药材品)、蘑菇、蓝靛果、灵芝等;采集的有红豆、偃松籽和野生蓝莓等;养殖的,就是猪、牛、羊、鹿、禽(鸡鸭)、蜂等。

    种植中当然还包括经济果木,例如沙棘等。人工管理的森林,其树木品种都按规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也还在不断地调整中。

    第二产业当然就是森林的本业——木材。主要是采运和加工。目前规定是15年轮伐一次,部分名贵树种,则必须要到2030年才轮伐一次。赵云腾知道这是李思华亲自确定的。她的依据是原时空中国每年消耗的木材,需要8万多平方公里的森林出产,这个时空如果将标准放得宽点,未来20来亿人口,算每年消耗2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木材,15年那就需要至少300万平方公里的轮伐森林。

    除了打造家具,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板材等,多数木料还是运出山去,作为造纸和其它建材等使用。

    第三产业就是服务林业,明珠镇的选择是发展森林康养,他们并没有发展那种西方式的高端康养中心,而是充分利用镇上的民居和公用设施。很多家庭的住宅,都设有专门的标准化客房,可供康养来宾居住,还有一个2000平米的林家院,算是当地的宾馆了。饮食可以向愿意参与服务的家庭订购,也可以由镇上的疗养餐中心送餐。镇上的卫生所,也设立了康养专科。在赵云腾看来,有点前世民宿的味道,但又不完全一样。来宾的康养,实际上主要就是浅浅地参与镇上居民的林业活动。

    这个年代还没有网络,宣传不便,不过在大兴安岭的附近几个城市,这里还是小有名气,电视台每年在夏季前,都帮忙免费宣传,所以生意还不错。开业3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大几百到上千户的家庭,来这里消夏,有的甚至年年都来。其实有那么多客户,镇上已经很满足了,再多了就要影响林业生产,他们并不愿意。

    通过三次产业的阶梯开发,明珠寨的林民们,日子也过得很红火。在他去的时候,明珠寨的主任还自豪地和他说,每年寨里都能留下十几个流动民兵,他们已经构成了寨子基层干部的中坚。

    这些见多识广的流动民兵为啥肯留下?虽然这里是山区,好像比较寂寞,但日子过得好啊,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喧嚣的生活,也有人喜欢这种安静祥和的生活的。再说他们在这里非常受欢迎,林民们巴不得儿子能娶流动民兵中的姑娘,女儿能嫁其中的小伙子。主任每年都鼓励当地的小伙子姑娘们,去和流动民兵们“联谊”,要是彼此看对眼了,人不就留下了?

    回想着往事,赵云腾不由露出了微笑。

    国家计划中的人工林地,未来的规模是500万平方公里,在总人口20亿的前提下,准备吸纳人口是3亿人,其中2亿人是直接负责林业生产的承包户或者农场,其余1亿人则是这个森林经济系统的服务人员,例如各种森林加工业、林机产业、森林产品营销、政府管理、警察治安等等。

    所以未来就是约1万个森林镇,分布在祖国5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中。这也将是新中国的一大特色。

    从水产到森林,再到超过45万亩耕地,赵云腾认知到的是,在新时空,中国农业的物产从数量到种类,再到质量,必然登顶世界之巅。

    最近报纸上在不断批驳美国的“民主制度下的消费主义”,可是用不了多少年,至少从饮食和食品,这个人类最基础的生存领域而言,我们将比美国丰富几十倍,任何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恐怕都会在这方面目瞪口呆。

    实际上,现在已经很明显了,至少中国人的蔬果种类,相比美国,品种上已经丰富了10倍以上,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越美国;而水果方面,相信超越的时间也已不远了。至于肉食,看看水产和越来越丰富的养殖业,赶上美国的时间还远吗?地大物博,这在新时空可不是虚话,而是事实。美国把他们的底层人民当猪,用化工搞出来的垃圾食品,填饱他们大部分民众的肚子,效率是高的,但这是不人道的,是以其底层人民的健康为代价的。

    如果我们缺乏资源,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仿照美国的方式,但如果有其它选择,就不要追随美国,国民比较健康,不仅仅是人道的问题,还能大大地降低医药费用,在另一个维度上创造了价值。

    未来,这是针对美国人很好的一个宣传点,他们说他们的消费丰富,我们就可以直接嘲笑他们的民众,天天在吃猪都不吃的食品,资本家是把美国人在当猪养。对比中美食品上的巨大差异,突出“生态”、“自然”、“有机”的概念,就可以对美国形成另一种层次的降维打击——你们号称是消费主义,可是连吃的食品都是垃圾!

    这就是攻其一点,既然食品是如此垃圾,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是恶劣的,那么美国号称的其它丰富消费,又算是什么呢?

    这就是先在农业上超越,再在工业上超越,最后在服务上超越。至于那套金融掠夺术,那是美国人的专利,就让他们自己留下吧,中国不在这个领域去斗争,因为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初心。而美国的这套金融骗术,也只能在它还是全球霸主的时候有效,等到衰落,就会反噬自身。真的当其它国家都是傻子吗?只不过面对霸权,不得不忍耐罢了。

    思绪转回来,赵云腾又问道:“如果水产品以后过多,怎么办呢?”

    主任有点迟疑,说道:“一般只能是晒干成干货,能够保存一年以上吧。如果保存在没有氧气的干燥仓库中,就能保存几年。现在国家在推动大力发展鱼糜制品、鱼粉和各种水产品罐头,不过这都是有食用年限的。”

    赵云腾点点头,任何产业都不能无限制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一样,还是需要有尽量的大的内外市场才是王道,否则水产的保存,要比粮食还要困难很多。

    目前各地粮库的发展,能够保证粮食三年不变质。但其它的食品,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尤其是蔬菜,目前运输上的腐坏率高达3成,是很大的浪费,但一时还无解,正在大力推广的冷藏车体系,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成本很高,不适合很多普通的蔬菜。

    所以只能有部分解决之道,即蔬菜不能集中生产,而是要在消费地附近生产,但有些蔬菜不是广域都能够生产的,只能从产地运过来,除非不吃新鲜的,而是吃加工品,否则这种情况就只能延续。

    这就是各地政府都在发力的“菜篮子工程”和“蔬果绿色物流通道和仓储体系”,按照赵云腾的观察,再经过几年的时间,应该就可以达到原时空中国的水平。

    实际上,赵云腾担心的水产品市场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就连李思华也注意到了,因为这几年中国的水产养殖,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无论是淡水鱼还是近海养殖,增长的速度极快,远远超越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因此出现一定过剩,是非常现实的。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我们的食品,已经开始进入了过剩阶段,必须加强出口了。

    虽然与苏联的关系现在不好,但是两国都没有中断贸易,苏联对中国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很大,他们的农业,重点就是主粮,小麦和玉米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其它的品种很少。

    苏联的水产品,应该说自然禀赋很好,在原时空中国进口的1/4水产品,来自俄罗斯。但在新时空的五十年代,苏联的水产养殖非常一般,主要还是深海捕捞,对于很多品种的水产品,他们的餐桌上是缺乏的。而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的情况都是一样,他们有海产品,但是成本,远远高过了中国依靠水产养殖获得的产品。

    所以对这个市场的出口,现在已经开始加速推进。而全球的其它市场,包括美国,都有着各个水产进出口公司的尝试,总之,是要把水产品卖到全世界去,实现“水产品换资源”的贸易结构。

    原时空,中国的海产品出口占全球25%,泰国占12.7%,越南占7.5%,所以在新时空,李思华的规划,就至少要占有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让全球餐桌上的水产,都依赖于中国的沿海渔民。这将是中国农牧鱼林业的一个拳头产业。

    中国的耕地,此时已经发展到了36亿亩,生产的粮食达到了人均2000斤,早已实现“三等分”的目标,即一份人吃,一份作为养殖饲料,最后的一份,则为粮食存储。

    这都是大国之基和革命之基。按照李思华的预计,到1960年之后,中国能够生产的粮食肉食,以及辅助的森林食品和水产品,如果每年开足马力的话,加在一起,足够养活半个地球,这将是巨大的战略优势。

    支持世界革命靠什么?只靠资金和武器弹药吗?当然不是,粮食和食品,才是与武器弹药同样重要的物资。

    1958年,中国的农林渔牧业,已经开始展开了它未来空前规模的轮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