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20章 微妙的冷战逆转时刻

第320章 微妙的冷战逆转时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65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沪苏生物化学研究所。

    杜雨昌小心翼翼采集了一份样品,采用高倍显微镜检验合成结果,项目组的所有人屏住气,都在翘首等待研究结果的揭晓。

    显微镜下,一个个完美的六面体结晶体晶莹透明,像宝石一样在透明的溶液当中闪闪发光。“我看到了,完美的结晶,成功了!”

    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距离成功仅剩下最后一步,还需要将结晶配成剂量后,在小白鼠身上检验活性。

    小白鼠开始抽筋乱跳!整个实验室在场的人们,都开始欢呼起来,情不自禁地拥抱庆祝,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激动时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圆满完成!

    人们纷纷向这个科研小组的负责人邹成鲁教授祝贺,他们开创了历史!

    喜讯传到华京,李思华看到简报,微笑起来。

    新时空的牛胰岛素人工合成与原时空是同一年份,只不过稍早了一个月。但看似是历史重演,背后的逻辑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时空,可是在这个项目上用了“举国体制”,当时采用“大兵团作战”的研究方式,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进行研究,单单是为了充实研究队伍,相关部门就从当年的毕业生里面,挑选了三百多从生物或者是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牛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正因为不计成本的投入,原时空这个震惊全球生化界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在科技还非常落后的中国诞生。

    但是在新时空,现在的这个成果,却是“水到渠成”,整个研究小组才刚刚15个人。单单在生物化学这个领域,李思华敢说在1965年这个年份上,新时空比原时空至少要强大几十倍,大量的研究成果,开始喷薄而出。

    新中国的科研格局和力量,大致可以算是从西华时代1935年开始全面布局发展的,之前只能算是筹备阶段,从1935年到1965年,大约是30年。经过这30年在科技上的蓄积和发展,终于开始进入收获的爆发期。

    在这30年内,本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了8500万人,其中理工科大约有5800万人,而理工科毕业的硕士生,超过了850万人,理工博士的毕业数量,则已经超过了80万。

    按照欧美标准统计的研发人员,到1965年数量超过450万人,大致是美国170多万人的2.5倍,中国一家的总量,已经超过欧美研发人员的数量总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和工业的实验室体系,现在全国统计国家、大学和企业等机构的实验室,已经超过了4万个,是美国的2倍多。

    这才是移山赶岳的伟力。在李思华看来,最顶尖的科研力量,中国或许还稍逊美国一筹,但确实已经是一线之差,无数在原时空,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在最近的十年中不断涌现出来,在她能看到的顶尖科学家名录中,陌生的名字恐怕要占到99%。

    所以在李思华的判断中,她认为再有58年左右,到1973年之前,中国的顶尖科技力量,必然可以赶上美国。届时顶尖不落后、普通研发人员至少是美国的3倍,中美之间的科技水平,就将进入一个逐步的逆转期。

    这就是连续三十年高投入的成果,在教育和科研上充沛的资本投入,以大规模实验为科研导向并在实验上大规模投资、吸取了前世中美科研经验的先进科研体系,远比原时空合理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体制,这一切的综合,使得中国能够快速地追赶美国。

    她现在已经不太担心那个最关键的领域,即电子信息领域,可能被美国追上和超越,在几十家混合制品牌企业成立后,迄今为止她的观察,绝大部分技术领域的进展是良好的。

    现在生化和医药领域也有赶上的征兆,或许再有10年,在这个原时空中国相对比较落后的科研领域,也能追平美国。

    现在看来,最落后的可能还是材料,因为这个领域,需要长期大量地积累实验数据,中国材料工业界的数据还不够。按照专家们的评估,认为至少还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来追赶。

    科技的进步固然可喜,但李思华内心最高兴的事情,并不是这一件,而是在她看到了对今年美国GDP的预测之后。

    时间已经接近1965年的9月底,对美国全年GDP的预测已经是八九不离十,数据可靠性很高,而当李思华看到CFIA经济部,综合美国所有权威财经机构的预测后,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65年美国GDP预计为7100亿美元,预计偏差不会超过正负50亿美元。可是原时空美国今年的GDP,应该是7430亿美元左右,新时空至少减少了280亿美元,缩减率几乎可能达到4%!

    1965年,中国的GDP已经突破了3万亿人民币,接近1.22万亿美元;人口突破10亿,达到了10.2亿,人均GDP1280美元左右,已经相当于美国的31.6%,在中国人口规模仍然狂飙的时代,人均GDP却从相当于美国的1/4到现在接近美国人的1/3。最近的5年,中国在人均上大大地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现在,中国GDP的总量已经是美国的1.7倍,离开李思华设定的世界革命“大燎原线”即2倍,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美国GDP这个4%缩减的意义,但李思华很清楚,这代表着美国的力量,相对原时空开始有了根本性的缩减趋势!这是历史大势即将变化的重大趋势!

    李思华是个对数字极其敏感和记忆力极好的人。在她前世在学习经济学期间,她记得美国从大萧条过后,每逢五逢十的所有GDP数据,就是因为记得了这些间隔性的数据,几乎可以倒推出美国所有年份的大致GDP数据,所以她对1965年美国数据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出错!

    实际上,前几年美国GDP数据已经开始逐年低于原时空的数据,但李思华还无法确认,但到今年,她终于敢确认,美国经济缩减的趋势,终于开始发展,这是她期待已久的时刻!

    其后的几天,她对美国数据做了详细研究。按照她自己的研究,导致美国GDP开始缩减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时空美国的市场,大大缩小,大约只相当于原时空的3/4,少掉了四分之一,导致美国各大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应缩小。

    这很明显,新时空美国没有了日韩和东南亚市场,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的出口,绝大部分也被中国替代,而即使是西欧,民用品的市场,中国也占了很大的份额,因为产品性价比远远超过了美国嘛。

    如果说美国在原时空,是在美元霸权形成后主动的“去工业化”,那么在新时空很多中低端产品,就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被迫地去工业化。

    中国一直警惕着美国最终会以其西方霸权,努力将中国踢出美国及其西欧盟国的市场,就像原时空的“脱钩”,但这种举措是双输,现在中国与西方本来的高技术贸易就很少,中国买不到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同样对西方这类产品也是禁运,双方都是“低层次”的贸易,中国购买的大头,就是矿产资源和一些通用设备,而输出的大多数产品,是民生工业品和日用品。

    所以美国如果主动脱钩,那么美国和美元剩下的市场,就真的只有美国、西欧、南美和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了,当然,李思华一直觉得,美国最后还是会脱钩的,这是其资本主义霸权的反动性,必然会反应上来的,这些年她通过德州财团等,在美国构筑了对华贸易强大的支持圈层,但这个圈层并层不足以构成防火墙,一旦脱钩变成美国的“政治正确”,那就无法逆转。

    第二,就是美国内部民权和黑人运动斗争的激烈,大大超过了原时空,干扰了美国正常的经济运行。

    第三,就是不少这个时代新经济的增长点,被中国抢先分割了大量市场。例如家电业,电子元器件这几个行业,现在都是中国出口欧洲甚至反出口美国的主要领域。前世她听说过的一些美国品牌,在新时空甚至没有能成长起来。

    得出结论后,李思华的内心掀起了波澜,她觉得,已经酝酿了20年左右的另一个大计划,可以开始准备了,时间可以定在8年之后的19731974石油危机阶段。

    她冷静地推敲和估算着届时中国可以达到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

    1958年中国第一艘实验型的核潜艇下海测试,1961年,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正式服役,按照每年24艘的速度增加,到1973年预计有30艘左右。而从今年即1965年开始,已经是第二代的攻击型核潜艇了。

    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去年下水,今年正式服役,全部6艘,可以在1973年之前全部服役,构成新中国真正的的潜射弹道导弹全球性威慑力量。在这方面略落后于美国,但追赶很快。

    1963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下水,今年正式服役。通过2年时间的调试和改进,以及修改设计,从今年开始,每1年半,争取建造和服役一艘核动力航母,到1973年,预计有至少5艘核动力航母成军。

    1963年,QC140燃气轮机研发成功,它可以提供14000马力等级的功率,让海军终于有了可靠的先进常规动力系统。现在已经开始对现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进行大规模的动力系统改装,而新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军舰由于动力过关了,因此迎来了大规模的“下饺子周期”。

    所以综合起来,中国海军经过20多年的蛰伏,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根据海军战略研究中心的分析,李思华认为到1973年之前,中国海军大致可以发展到美军1/3到40%左右的实力。

    但这就足够了,因为我们在中国附近有着空军的优势!李思华冷静地思考着。

    中国的空中加油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软管锥套加油装置的"软式加油",还是伸缩套管加油装置的"硬式加油"。大量的陆基空军基地,加上空中加油技术,这使得中国在目标区域可以集中的战机数量,远远不是美国可比的。

    美国届时只有使用菲律宾作为空军基地,看他们能在菲律宾放多少空军?呵呵,全球霸权的代价,让美国能动用的军事力量,总是需要打很大折扣的。

    而且那个时候,菲律宾面临着中国北西南三个方向的包围,只剩下了东部面向太平洋的一个出口,这种绝大的战略劣势,看美国人怎么办吧。

    接下来的几天,她频繁地召集军委和CFIA的相关人员,对菲律宾、爪哇民国、马来西亚、印尼的情况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大家的讨论下,一个详细的计划开始成型。

    李思华最重视的是印尼。在1950年以后,中国开始扶持中国模式的印尼GC党(毛派)发展,十几年努力下来,已经可以影响250万之众,成为印尼三大党之一,其实已经是最大的政党。而且关键是重点渗入了军队,虽然高级军官多数仍然是大地主和剥削食利阶层的代表,大多数亲美。但基层军官中,有很多是秘密的GC党人和GC主义的同情者、支持者。

    在新时空,那些印尼高级军官,显然无法用民族主义作为号召。这个苏拉威西为核心的印尼国,剩余的华人,几乎只有与印尼大地主关系密切的不到千人的族群。

    吸取原时空印尼G失败的教训,中国向印尼G灌输的最重要思想,就是要控制一部分军队,随时应变。否则这个印尼G,并没有坚强的组织,如果再没有军队,那就是一盘散沙。

    苏加诺已经老了,即将退休。印尼的各路政治势力,都在蠢蠢预动,最活跃的,就是那些亲美的陆军将领。李思华当然知道,如果按照原时空的轨迹,那就是1965年9月30日开始的930事件,最后导致30万华人被杀,百万GC党员同样被杀。

    在新时空,当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印尼已经几乎没有了华人。在8月,CFIA在印尼G尤其是一些基层军官的配合下,提前对苏哈托等印尼陆军将领,发起了刺杀行动。包括苏哈托在内,一共有10余名陆军将领被杀身亡,震惊了整个印尼国。接下来,这些人比较活跃的亲属,也被各种“自杀”。

    中国直接警告了不少印尼的陆军将领,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决不允许印尼陆军政变,谁敢动谁全家死,不服气那就试试。这种明确的态度,让印尼这些将领,噤若寒蝉,他们都知道有印尼G在,中国早就把印尼渗透成了一个筛子。

    就连苏加诺本人,都受到了警告,中国的态度是,如果你想安度晚年,那就不要首鼠两端,让民众的“选举”来决定印尼新的主人——以此时印尼G的规模,当然是他们接替苏加诺。

    中国还直接警告了美国,认为这些将领背后有CIA的介入,CFIA局长唐干林,直接向CIA的新任局长小威廉·弗朗西斯·雷伯恩发了电报,警告他如果CIA继续在印尼搞事情,那么中国将视为美国已经放弃了中美之间以这些地区作为“缓冲区”的默契,中国将在印尼全面反击。

    深陷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在综合评判之后,不愿意在印尼与中国发生冲突,虽然印尼G可能上台执政,但毕竟印尼政治势力复杂,印尼G本身就是个大杂烩,美国不至于完全失去对印尼的影响。所以雷伯恩回电坚决否认中国的指控后,CIA在印尼的活动却开始平静了下来。

    在这样的努力下,印尼的局势平稳了下来。中国要的,也只是印尼的短期和平,时机并不成熟。

    李思华指示,CFIA和中国派驻印尼G的顾问团,必须在印尼G内发展出一个真正信仰者的内部派系,这才是未来印尼真正革命的基础。她对印尼G的主席艾地看不上眼,觉得此人政治能力低下,中国需要逐步推出一个有能力的印尼GC党的领袖来。

    第二个重视的,当然就是菲律宾,这里现在是美军在亚太的主要陆地基地,其实也只有这一个国家,属于规模性地能够给美军提供足够的基地,毕竟菲律宾有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人口众多。

    按照李思华的指示,要加大对菲G的支持,但不是军事斗争,而是组织建设和山区根据地建设,先发展力量,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斗争,导致力量损失。此时美军在菲律宾的驻军,单单陆军就高达近10万人,足足有6个师。菲G的武装斗争,暂时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除了菲G的武装派别,要从菲G中挑选部分人,分出一个派系,表面上去走议会斗争的道路,实际上是去统合反对当时的亲美总统马科斯的力量,在合适的时机,在武装派别的配合下,推翻马科斯的统治,让“民选政府”上台。这种“和平演变”的方式,当然是得到中国的军事力量加持,中国会威慑美军的盲动。这个菲G新派系,可以叫做“菲律宾社会主义民主党”,表面上并不是中国模式的GC主义政党,而是一个左翼政党。

    对于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完全的中国式社会主义,恐怕并不适合,在李思华的设想中,乡村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城市混合所有制,恐怕反而能让未来的菲律宾,稳定下来。其实印尼的情况也差不多。

    如果能做到这样,对于中国而言,已经达到了目标。

    新的计划成型并下发,接下来的几年,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爪哇民国在内,新的格局,开始微妙地变化,越来越强的暗流,逐步积累着巨大的能量。

    西元1965年的最后一天夜晚,偶尔可以听得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人们已经开始准备过元旦。

    李思华走到办公室的窗前。美国总统约翰逊和苏联的勃涅日涅夫,在这个微妙的年份,他们的战略是什么?又准备如何推动呢?

    灯光印照在她的脸上,让她的神色,显得那么的神秘莫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