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79章 中国的预判和泰山计划

第379章 中国的预判和泰山计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赵云腾坐在李思华的对面,他们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份文件。

    其中一份,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相关情报,自从里根公开宣布了这个计划后,相关细节自然成为了情报工作的重点。不过两人都非常清楚原时空这个计划的虚实。

    另外一份,则是CFIA经济部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美国正在大力地推动油价下跌,美加墨三国大量的石油投资和油井建设,这是瞒不过人的,很容易推断出美国要依靠增加本土产量,来推动油价下跌。经济部的判断是,美国试图通过降低油价来降低通货膨胀,以使美国走出“滞涨危机”,里根现在的减税等政策,与低油价政策是匹配的。

    不过经济部表示困惑的就是,有些石油投资,如果变成低油价了,甚至可能亏损,这些都是私企投资,什么时候资本家居然不考虑赚钱了?难道他们不是压低油价,而是认为油价还会上涨,现在投资可以在未来多赚钱?但是经济部统计的新增投资,其规模太过庞大,预计未来可能导致全球石油市场,每天的供给量增加1000万桶以上,要知道当下全球每天的石油供给量,不过是5000万桶左右。这样的规模,必然导致油价下跌而不是上涨,消费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就增长那么多。

    李思华思考了一会,对赵云腾说道:“你怎么看?”

    赵云腾今年年满55周岁,所以退出了“战区一线”的岗位,不再担任总参谋长,而是升任军委常委,兼任国防大学校长。这很可能是他退休前最后的任职了。

    赵云腾对这两份情报,早已思考多时,他回答道:

    “星球大战计划,应该就是原时空的翻版,并没有太多改变。美国确实在加强军备,不过他们用这个计划,虚拟放大了军备的规模和科技的含量,目的还是诱发苏联去过多地投资军备,尤其是研发那些科技还根本够不到的项目,损耗苏联的国力。”

    “美国推动低油价的策略,经济上的目的是清晰的,但也应该包括了打击苏联的意图,毕竟大家都知道,苏联对油气出口依赖太大。不过美国人似乎格外坚决,如果市场上增加了1000万桶/天的供给,我让金融研究院做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最坏的情况下,油价甚至可能跌到15美元/桶或更低。这对美国石油业,也是打击很大的。”

    李思华眯了眯眼,慢慢地说道:“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本来就是美国上层建筑针对苏联的一套完整的策略,一方面引诱苏联大量增加军费,另一方面维持阿富汗战争进一步消耗苏联,然后通过低油价大幅减少苏联的收入来源。通过这样三面挤压,让苏联快速衰颓?”

    赵云腾悚然一惊,脱口而出:“很有可能!”他越想越对,肯定是这样的策略!美国不会认为靠着某一种单一的策略,就能严重地打击苏联这样的大国,必须是系统性的组合策略!

    李思华微微一笑,美国人这一套组合的系统策略,对于穿越者而言,近乎是明牌。其实对于不是穿越者的各国领导人,暗示性也是很强的,但苏联未必能看破星球大战计划是有真有假。按照在CFIA苏联机构的情报,那个勃涅日涅夫随着年老,现在可谓是昏庸无能。

    虽然这一套策略几乎是明牌,但苏联确实很难应付。低油价是明牌,美国人摆出来的,就是“以本伤人”的态度,我低价卖自己和盟友的石油,你能怎么办?只能是硬扛。至于星球大战,一向有“战争应激症”的苏联人,能够置之不理?就算他们明知有假,还是会在军备上不断加强,这种追求“绝对安全”的心态,是没有办法的。

    赵云腾感叹:“苏联还是开始重演我们前世的崩溃历史了呀,我们救不救苏联呢?”

    李思华苦笑了一下,盯了赵云腾一眼:“怎么救?苏联人,是会听你的,还是会听我的?”他们当然是谁都不会听,只会按照自身的逻辑,一路狂奔下去,好言难劝要死的鬼,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还要翻墙。

    李思华对苏联的态度很复杂,如果苏联能够自己保持不崩溃,她并不会去试图让它崩溃,毕竟也是社会主义的力量,甚至会提供支持,其实现在与苏联的贸易,也是支持的一种。但如果苏联一定要自我崩溃,她觉得也没有救的必要,首先是救不了,其次是政权的实质已经变了,哪里还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呢?

    老实说,苏联毕竟是超级大国,中国要能够干预苏联,也只有在其充分衰弱了以后,有求于中国才行。现在苏联还是信心满满、自傲自负,怎么可能听中国的话?干预这种趋势,根本不可能。

    中国能做的,就是应变,形成在苏联充分衰弱和内部混乱之后的干预能力,争取保住苏联一部分的社会主义成果和人口。

    现在面对美国的新策略,中国首先需要做好自己,关键是自身的反策略是什么?

    星球大战策略,改变不了中国的军事发展步骤。这些年中国的军费,一直保持在GDP的3.5%左右,李思华知道美国在原时空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军费突破了3000亿美元。但即使如此,届时中国的军费可能是1万亿美元,是美军的3倍,军费使用的效率还远高于美国,随便他们搞什么名堂,也不可能动摇中国的常规军事优势。

    低油价是需要认真应对的,可不能觉得这对中国这个大进口国的成本有利,就认为这完全是蜜糖了,要综合考虑。

    接下去的日子,中央的一些部委的高级研究院,纷纷对低油价做了相关的研究,中国的对策也逐渐形成,整个计划被称之为“泰山计划”,名字来自于“泰山压顶”,这是从领袖要对美国和西方一直保持强大压力、损耗他们资源和国力的方针和策略,出发的一整套策略。主要的内容包括:

    一、国内根据美国增产的幅度和时间,逐步减产1亿吨原油,但必须保证随时恢复的开采能力。既然油价面临大降价,那么中国自然乐于更多的进口原油,这是本国的利益。但这并不是关键,而是用这1亿吨原油,总计7.33亿桶的新增需求量(不包括每年经济发展的自然增长部分),腾出200万桶/天的进口能力。这大约相当于美国需要3年才能达到的新增1000万桶/天产能的1/5。

    因此,这200万桶/天是一个很重的砝码,一方面将大大增加增美国打压油价的难度,迫使他们必须真的大大增加开采量,甚至包括部分高成本油田;另一方面就是对苏联和产油国的支持,以此可以取得不少政治上的好处,例如倒逼苏联对我国的进一步开放。

    二、在石油降价后,中央进行总协调,对部分出口商品降价,以及强化对欧美的出口。这是扼杀的战略,让欧美的产业,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然难以获得竞争力,以促使美欧所谓“企业家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即使他们扩大了投资和生产,仍然缺乏市场且利润较薄。根本上,这就是削减美欧的税收收入——企业发展得不够好,自然税收就不够,财政就更困难。

    这条策略还是有不小的可行性的,因为美国对上了苏联,低油价下两国的关系必然恶化,而面对我国的强大压力,美国别无它法,必然试图对我国采取“缓和政策”,那就不能在贸易上再和我们来一场贸易战,欧洲追随美国,政策是一样的,他们更害怕我国的压力。

    中国日益领先的ICT科技,可以在这种“产业碾压”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产品,ICT科技含量,越来越决定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中国巨大的优势。

    所以本质上就是强化产业竞争,不但不给欧美更多的市场空间,还要努力夺取他们自己的市场空间。反正美国不是要出口石油吗?我们用在美国赚的钱,买他们的石油就是了,不会吃亏。美国会不断利用其301条款,来应对我们的“倾销”,但那都是正常的斗争。

    三、利用中国隐秘的全球金融网络,加强对欧美的金融打击,尤其是美国和英国。里根现在搞的这一条,又是军备竞赛,又是减税,钱从哪里来?靠财政当然没有可能,只能是发国债,预计美国的国债规模,很快会从现在的千亿美元级别,上升到未来的万亿美元级别。

    现在美元并不是全球储备货币,它只是西方资本主义货币中最强势的一个货币而已,所以在其国债暴增情况下,美元贬值是必然的,这就提供了很多特殊时刻,充分地做空美元的空间和时机。

    通过做空赚钱是次要的,关键是不断地打击美元的信用,让所谓的“信用货币”,变得越来越没有信用,从而在各国的外储中不断削减美元的比例,从而反向提升各国实行“人民币-本币”兑换的规模。

    其实现在对英镑的策略就是这一套,现在可以把美元也纳入了这个“长空万里”的策略中。

    本质上,这就是让美元日益失去霸权货币的地位,逐步变成一种普通货币,而失去了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就日益地演变成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国力,就逐渐难以支撑全球资本主义的体系。

    四、强化海军发展,强化南美革命的新准备。要尽快形成中国海军在与美军同级质量前提下的规模优势。既然美苏军备竞赛加快,那么中国大力发展海军,就是一种应对,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从19811990年这10年,几乎每年下水一艘新的核航母,其余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等,根据航母的规模来配置。这样到1990年,中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会增加到超过22支,对美海军可能的15支舰队,形成1.5倍的规模优势。

    核潜艇的发展思路类似,每年至少增加12艘,同样要在1990年形成对美国1.6倍的规模优势。

    随着海军的日益强大,对南美的革命输出,就可以开始不断加速。短期还是巩固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根据地,但对其它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贸开拓,在重点国家大力加强中国的明面上的,以及隐秘的力量建设,这也是利用美国的“缓和政策”嘛。

    非洲的革命,伤不了美国的元气,但南美的革命,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国大量的利益,其实是来自南美的,这个“后花园”的意义不一样。

    先抢经贸利益,其实就是削弱美国在南美的利益来源。而且南美本土是左派势力很盛行的地域,包括智利在内,如果不是美国强力地支持以军政府右派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按照南美自己的历史轨迹,恐怕多数国家早已“山河变色”,变成了拉美左翼主义的国度。美国在南美的弱点,肉眼可见,他们在多数南美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恶霸和恶邻,反美主义在南美如此盛行,岂是无因?

    这样的策略,是逼得美国看到中国与南美的贸易和中国对南美投资蓬勃发展,中国的势力在南美逐步壮大,但他们还不敢太过分地下手,因为那违背了美国现在的战略。等到中国准备足够的时候,再让他们反应,也未必来得及。

    而且这样的话,就易于掩饰秘鲁、玻利维亚与中国的关系了。这两个国家资源丰富,中国重点投资,也不意外——中国肯定选择美国影响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嘛,这都不用CIA动脑子想。

    美国首都华盛顿,希尔顿酒店。

    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洗浴完后,开始坐在沙发上思考,美国人决心已下,他在想着回去后,如何向国王汇报和沙特该如何应对。

    中国人向沙特和其它海湾国家提供了关于美国大规模增产石油,一定要压低油价的情报。其实不用中国人提供,沙特与美国石油界有着深厚的联系,美国在石油上这样的大行动,自然瞒不过沙特。而且美国并没有保密,大量的油井开工,能瞒得过谁?美国人只不过没有公布他们最终计划增产的数据而已,他们把一切,都推到了美国民间企业投资的自我决策上,完全是胡扯。

    不过中国人研判的结果,还是让沙特极为震惊,美国居然可能增加每天1000万桶的供应量,这会把全球油价,砸低到一个令人恐怖的价格,中国人判断是低于15美元,亚马尼本人,一辈子都在和石油圈打交道,他个人的判断更为悲观,认为有可能达到10美元/桶的超低价。

    要对冲美国疯狂的新产能,单靠海湾国家是不行的,甚至加上两伊都不行。沙特能够协调这些国家实现一定幅度的短期减产,但并没有力量左右全球的石油供应国。

    对于沙特来说,不管油价跌到什么程度,都能赚钱,因为沙特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不过是赚钱多少的问题,但这仍然是太大的损失,对于沙特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以及飞速增加的人口规模,都是沉重的打击。

    但其它国家就不是这样了,亚马尼非常清楚,恐怕有些国家是价格越低,越要增加产能,因为要弥补跌价造成的收入减少,价格低了只有靠更多的出口,但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石油供给因为跌价反而增加,于是进一步跌价。沙特和盟友那点减产,根本对抗不了这样的趋势。

    这正是美国极为毒辣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增产是玩真的,是真金白银地增加产能,不是简单的金融游戏。这是做好了长期的低油价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欧佩克的减产决策,根本不可能得到实行,所有的供给国都会发现,这不是忍耐短期低油价的问题,如果卖不掉油,自己会变得更惨,只要不亏损,低油价也要更多地卖。那些依靠石油收入过活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形势完全没有抵抗力。

    亚马尼不能不叹气,原来这才是美国的底牌,当年的石油危机,只不过他们没有动用这张牌而已,毕竟这张牌是需要用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打造的。

    让他感到绝望的,还是美国石油界的老朋友们向他揭示的,这不是石油利益的问题,而是美苏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石油牌是美国对苏联打出的“决胜局”,根本不可能与沙特等国之间,因为石油利益而改变。

    这就意味着,美国恐怕会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达成让国际市场每年多了5亿吨原油的供给量,根本不必考虑减产策略了,除非沙特不卖石油了。而且美国多了5亿吨,其余国家被迫增产的,恐怕至少还有12亿吨。例如苏联能怎么办?还不是只有增产?

    就算是中国,也消化不了那么多。中国现在每年的石油进口量,高达6亿吨,这是他们严格限制了自产石油基础上实现的,现在他们每年自产仅2亿吨,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石油储量并不少,只是开采成本比较高,既然有外国低价石油可用,暂时不开采而已,与此前的美国是一样的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每年增加30004000万吨的石油消费量,已经是顶了天了,根本不可能消化美国向市场投放的5亿吨规模。美国哪里用得了5亿吨,恐怕达到每年3亿吨的时候,石油市场就崩盘了,十几美元的石油时代,又将重来。

    沙特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只能硬扛,这个时候当出头鸟也没用,各产油国也只能自求多福。十几美元的油价,美国人生产石油必然是亏损的,但如果作为国策暗中补贴,他们能扛很久,这倒是便宜了欧洲人,他们坐享其福了。

    亚马尼走到房间的窗前,看着夜晚的星辰,他怅然地想着,石油输出国们最美好的年代,至少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恐怕都是结束了。按照美国老朋友的们的说法,这种政策,恐怕至少会持续10年。

    美国人推动的全球油价大战,开始全面展开,苏联即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原时空苏联1975年国力达到巅峰,但7年后到1982年美国就判断苏联已经不行了,联合沙特,推动低油价战略,给了苏联最后的一击。新时空苏联似乎仍处于巅峰,但它真的能扛过去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