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莫斯科的夜晚静悄悄
勃涅日涅夫躺在床上,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
他的护士,原时空苏联猎奇八卦中这个时代永恒的主角——年轻漂亮的尼娜·科罗维亚科娃,停下了阅读文件,她看着其实早已走神的伊里奇(勃涅日涅夫的昵称),内心叹了一口气。这个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其实已经没有领导苏联的能力了。
尼娜原来是个单纯的医护人员,但照顾年老多病的勃涅日涅夫这几年,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她现在至少知道了苏G高层是怎么一种领导方式。
在1974年严重中风后,这个领袖其实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工作能力,记忆力明显减退,政治局事先为他准备好的一些重要意见,他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只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很多时候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神情呆滞。
到1976年,勃列日涅夫提出来,自己身体现在这个状况,没有办法再主持工作,他想要退下去,但是周围的人谁也不同意。他的周围其实就是一个苏G上层的“帮派”,他们需要勃列日涅夫呆在那个最高的位置上,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这也是既得利益者们一个共同的需要。
最著名的是在哈萨克发生的事情。1980年6月下旬,勃列日涅夫来到哈萨克,为哈萨克第一书记库纳耶夫,以及乌兹别克第一书记拉希多夫,颁发列宁勋章。6月25日,库纳耶夫就为勃列日涅夫,举行了一个1000多人的欢迎宴会,当库纳耶夫举杯建议为勃列日涅夫的到来干杯,大家刚把酒喝完,把酒杯放下,勃列日涅夫转头就走了,走到门口,坐上自己的专车里,然后车队就开走了。显然,这个时候,勃列日涅夫已经忘了——我是谁?我在哪?我来干什么?
尼娜知道,参加政治局会议的时候,勃列日涅夫经常也是非常茫然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大家说了什么,旁边都坐着谁?助手也经常给他,用纸打印一个字母非常大的简短的演讲稿,但很多时候,勃列日涅夫照着简短的演讲稿还能读错,有时候还读串行了。
尼娜不明白,那么大的一个苏联,就不能选出一个新的有足够能力的领导人吗?还需要这样一个严重的病人,已经失去了很多记忆和逻辑思考能力的老人,呆在苏联最高的位置上。其实她并不是勃涅日涅夫一个人的护士,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都是她护理的对象,那些人现在肯定比伊里奇有能力呀。
不过她也知道,伊里奇放不下,就是这些登上政治巅峰男人们的通病——权力。现在伊里奇残余的智力和逻辑思考的,几乎全是这个方面,他会思考安德罗波夫、乌斯基诺夫、吉洪诺夫、葛罗米柯这些人,虽然这种思考总是会中断,伊里奇在努力为他死后做出安排。
尼娜看到了安德罗波夫在门口,他大概是想向伊里奇汇报工作。她摇了摇头,不认为伊里奇现在有这个能力,她站起来走到门口,小声地对安德罗波夫说明了情况,他点点头,走上前看了伊里奇一眼,然后转身走了。
安德罗波夫心里五味杂陈,勃列日涅夫已经这个样子了,看样子活不了多久,自己应该不需要发动政变了,反正乌斯基诺夫、吉洪诺夫和葛罗米柯等苏G的重要人物,都已经倾向于自己。总不能每个苏G领导人,都是通过政变上台,这太可笑了,是全球的笑柄。
伊里奇快死了,可是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这个国家开始沉疴缠身,自己还有没有足够的机会拨乱反正呢?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点心烦意乱,强迫自己从这个问题上转移思维。
他本来要向伊里奇汇报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美国通过大举增加本国和邻国的石油产量,开始全面打压油气价格,这对苏联的利益当然是重大的打击,苏联必须有对应的策略。可是看到伊里奇那个样子,还指望他能够给出什么正确的指示吗?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一直都把目光投在石油上,一切以油气为重点来决策国内外大事,而苏尔古特等大油气田的发现,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决策显得非常英明。但如果油价暴跌了呢?苏联开采石油的成本大约是5美元,按照中国人提供的分析报告,认为美国人可能把油价最低打到12美元左右,看上去苏联似乎还有利润,但与40美元/桶的油价相比,利润可能只剩下原来的20%,缩减掉4/5的利润,这当然是非常严重的危机。
表面上,油气产业在苏联国民经济的总盘子中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在出口总比中没有超过20%,在预算总额中大约最高只有12%左右。但问题是,其它收入都是刚性的,油气收入几乎是中央唯一的“活钱”,由于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就像一个重感冒,对于健康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对于一个病人,可能就是致命的。
安德罗波夫最担心的,还是食品问题——苏联的油气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在国际市场上收购粮食和其它食品,现在基本上,是从中国进口40%,从欧美进口60%,这本来是苏G有意的一种多元化平衡,以维护进口安全。例如粮食,多半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他们的价格最低。缺乏了足够的油气收入,苏联进口粮食的能力可能就不足,这会恶化国民的生活,引起基层的不满。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1980年1月,美国卡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1700万吨粮食出口合同,数量占当年苏联计划进口的47%,而这一次,美国人联合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产粮大国,一起对苏联禁运粮食。这些国家向美国承诺,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不会超过“正常和传统”水平。
缺乏粮食,影响不仅仅限于粮食,而是波及到肉类生产,人吃的粮都不够,哪有多余的粮食提供给牲畜养殖?
好在由于美国资本家组成的美国农业利益集团,不鸟他们的政府,因为这个禁运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利用其海外子公司,继续向苏联出口粮食。但这些秃鹫们可不是善茬,他们利用禁运大大抬高了粮食的价格,而苏联也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
直到今年的4月,里根取消了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价格才开始回落。
苏联的农业发展,相比中国简直是不堪,他摇了摇头,或许苏联需要突破原来的桎梏,将更多的粮食进口,放到中国这面,至少对中国可以通过货币互换,用资源换取粮食,而不是宝贵的外汇。
至于油价下跌,现在自己只是KGB的主席,不能干涉太多,勃涅日涅夫仅存的神智中,最警最惕的就是自己,关键时刻,自己出面要谨慎,恐怕只能是等待。
安德罗波夫看到随从,收起了忧心忡忡的表情,平静地上车离去。
这个时间,金武怠与特洛尼科夫,正在后者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别墅中,喝着小酒闲谈。
特洛尼科夫已经46岁了,而金武怠更是52岁了,两人都已不再年轻,但时光让他们变得成熟和冷静,他们并没有失去年轻时就拥有的敏锐的观察力。
金武怠此时的公开身份,是中国进出口总公司的一个副总,负责央企总公司的对苏东业务。而特洛尼科夫则“飞黄腾达”,他父亲与柯西金和安德罗波夫的关系很好,这些关系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他已经是莫斯科的第二书记。在苏联官场陷入“超稳定结构”,老人不死就当政的时代,算是个小小的奇迹。
身居一个“平庸时代”的高位,大多数人都会失去除了升官发财以外的理想动力,但也有极少数人,会洞彻国家的衰败趋势,激起改革的雄心。特洛尼科夫正是后者,实际上,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几乎已经趋向于“躺平”,做个平庸的官僚,但契机来临,他开始身居高位后,青年时的雄心开始燃烧起来。身居高位,对于苏联现在的弊端,他看得越来越清楚。
金武怠的官方身份,使得他能够不断地往来中苏两边,甚至一个月可能就会跑两三次,这使得他与特洛尼科夫的交情越来越深,某种意义上,他现在就是特洛尼科夫的“最高幕僚”,例如涉及到特洛尼科夫下一步去向这样的关键问题,他只和金武怠商量,因为担心包括他的亲信在内,可能泄密。
特洛尼科夫猜疑金武怠有中国情报机构的身份,但他从来没有问过金武怠,两人有这个默契,金武怠的消息,总能给特洛尼科夫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情报,对他很有用,而金武怠向他暴露这些情报的行为,也说明金武怠并没有刻意地隐瞒自己的身份。
特洛尼科夫自己认为,中国已经成为远超苏联的全球第一经济大国,按照GDP来估算的话,差不多是苏联的8倍多,就连人均GDP也超过了苏联。拥有这样压倒性的优势,对于获取苏联内部的“军事和经济情报”,并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他们在苏联的活动,恐怕还是为了结交能够亲中的官员,曲线地发挥对苏联的影响力。金武怠从来没有向他试探过苏联的内部机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所以特洛尼科夫对于金武怠是非常欢迎的,可不仅仅是单单作为私人朋友。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政客,他私下认为,有着社会主义体制中第一大国中国的支持,可能是他未来的一张王牌。他早已没有了青年人的天真,哪些力量有用,他是很清楚的。
他饶有兴致地把弄着金武怠这次带给他的私人礼物,一台中国最新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这台9英寸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运行频率为16MHz,内存为9MB,内置了40MB的硬盘,重量有4.5公斤。虽然如此笨重,但在八十年代初期,这无疑是全球高新科技的最强形象代言。目前在苏联,还只有台式机出售,新颖的笔记本电脑,特洛尼科夫也是第一次见到。
把笔记本放到一边后,两人开始喝酒,酒量依然不减当年,都是久经考验的干部嘛。特洛尼科夫感慨说:“中国的电脑科技发展很快呀,苏联在这个领域,完全失败了。”
金武怠笑笑,没有回应,与特洛尼科夫碰了一杯后,他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说道:
“从勃涅日涅夫身体的情况看,恐怕他的时代,很快就要谢幕了,在中国,一般都相信安德罗波夫会接任。”
特洛尼科夫神色有点严肃起来,说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正在考虑我自己应该如何做,来适应这个时代的转换。”
金武怠:“以你父亲的关系,安德罗波夫上台,可能对你是一次机会。”
特洛尼科夫苦笑着摇摇头,哪有那么简单,他现在这个位置,就已经把各种“人情”都用完了。
他对金武怠说明,莫斯科中央的各个位置,现在都是人满为患,重要的部委,甚至一个部就有几十个副部长,他很难有机会的。
金武怠沉吟了一下,提出了一个建议:“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离开莫斯科,选择关键而重要的其它地区。”
特洛尼科夫本能地就想拒绝,但他突然停下,寻思了起来。莫斯科再好,那些权力部门的关键位置,他拿得到吗?莫斯科的市长或者第一书记,他根本不可能,中央某个部的部长?恐怕也很难。
他问金武怠:“你有什么建议吗?”
金武怠笑了笑:“推动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鄂木斯克州等合并如何?你们内部其实早有这种呼声,不过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罢了,但由于每个州人口太少,其实在经济上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合起来的话,恐怕就不一样了,这个区域我算了一下,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000多万,关键是资源丰富,如果合并起来,这里就是苏联最重要的资源供给的经济大区,多种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均占全俄总量的80%以上,石油探明储量占全俄石油储量的77%;全俄木材蓄积量的50%以上,也都在这里。”
“如果这个经济大区得以成立,而你从莫斯科第二书记,升任这个经济大区的第一书记,一把手,这个不亏吧。”
特洛尼科夫一下子站了起来,他在客厅里开始踱步思考着,如果能做到,当然不亏!这可是个权力极大的“封疆大吏”,在苏联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就是中国人的策略“农村包围城市”?自己现在这个莫斯科第二书记,权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不如这个经济大区的一把手。
但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足以推动如此大事的,不要说勃涅日涅夫了,凭什么让安德罗波夫能在未来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他转向金武怠:“哪里有足够的筹码?”
金武怠说:“建设几个需要这几个州,协调资源、人力、人才、交通、投资等诸多方面的民营经济园区如何?我可以给你搞一个顶层规划,从中国引进上千家企业,与苏联机构合作,在这几个园区,建立多个合资企业,推动苏联的民生经济发展,苏联无需投入太多资本。”
“这样的计划,勃涅日涅夫时代是不可能的,安德罗波夫才有可能,他一定能意识到苏联的经济结构有问题,而我们就提供他这样的一个增量改革契机,你觉得能不能打动他?如果实施这样一个计划,在苏联现在高度官僚化僵硬的体制下,必须有一个能够协调所有资源和权力的强人,舍你其谁?”
“你戴着这个计划去找安德罗波夫,某种意义上就是表现你押注在了他的身上,我个人认为你不难成为他的亲信。”
特洛尼科夫思考着,这样一来,相当于自己必须公开打出“亲中”的旗号,表现出自己与中国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未来中苏关系转差,显然是有很大风险的。
但是要攀爬政治的高位,哪里没有风险呢?斯大林与一大堆党内元老的斗争,后两任领袖的政变上位,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他们不冒风险吗?中苏关系恶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中国对于苏联已经有了压倒性的经济优势,而且军事上实际也超过了苏联,至少苏联就没有中国那样的海军,而空军的规模更是赶不上。所以苏联要在欧洲与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就没有道理恶化中苏关系,无论是谁上台。
现在苏联变成“亲中派”代表,恐怕在政治上利大于弊,这是一个基础的判断。
他把注意力转到了金武怠建议的“新西伯利亚经济大区”上,他说道:
“这里的基础设施并不太好,基本上城市都是点状存在,少数的战略公路和铁路。除了资源这个理由外,为什么选择这里?”
金武怠回答:“这里是中西伯利亚。苏联的更西面,就是人烟稀少的伊尔库茨克地域,那里没有经济发展价值。所以这个经济大区,就是苏联的经济边界,对苏联整体的影响较小,如果是在欧洲部分,你觉得能有多少人支持呢?难度恐怕是10倍不止。”
“而且要吸引中国企业,还是要考虑距离问题,现在这里是中苏贸易的核心通道,铁路、公路、石油管道,都是通过这里,对中国企业来说,这里当然是苏联尤其是俄罗斯部分,与中国物资流通最便利的地区。”
“至于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不正是你可以大展宏图的机会吗?资源换建设如何?资本匮乏,并不是阻碍。我国又不是美国那种一定要使用美元的存在。”
金武怠又说:“还有一个政治上可以考虑利用的地方,这些合资企业,将为苏联带来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模式——中国混合所有制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想,这种制度,恐怕会很对安德罗波夫的胃口。”
特洛尼科夫醒悟过来,这就是一个苏联的“特区”,引进中国资本,实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改革的特区, 这在苏联就会形成一种对照,欧洲地区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模式比较好,还是学习中国的模式比较好?这也会让自己成为苏联的风云人物。总之,大风险与大机遇并存。
特洛尼科夫表示,自己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思考金武怠的提议。两人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开始了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