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08章 水运中国开新天

第408章 水运中国开新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思华对陈子华说:“我找你谈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全国水运网的战略,你有没有注意过东部大区的华北平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差距?”

    陈子华回答:“这是东部大区的3个经济核心区域,虽然各有一个超大型大城市作为龙头,但平津市相对于沪苏和东港的带动作用,显然要差很多。这也是华北平原发展比不上其它两个区域的原因。领袖既然提到了水运网,这确实是华北平原,远不如另外两个区域的一个方面。”

    “华北平原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虽有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几条大河,但这几条河,显然构不成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那样的密如蛛网的水运网。这使得大宗物资的运输成本很高,很多时候,华北平原的沿海城市整合资源,与其陆运不如海运,那么平津市等对于腹地的拉动作用,自然就会弱化。”

    李思华点头说道:“是的,华北平原的河就是“线”,却构不成网,总体还是水资源,比不上另外两个地区的缘故,因此无法组河成网。在华北平原,物资运输依靠的还是陆路,重载铁路发挥着大宗物资的主要运输能力。”

    “建国初期大约三十几年的时候,这算不上一个大的弱点。因为主要是内循环。但随着我国开拓了次大陆、非洲、南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外循环变得越来越重要,华北平原的这个弱势,就开始表现得明显起来。”

    “我们知道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它与铁路和公路的运费比率,大致是1比4比30,水运的劣势如同海运,时间慢;但其优势也很明显,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更关键地是,水运网能够构成一个经济小区域内低成本的资源整合,这在经济上的优势就非常大。如果其它的经济元素大致一样,但是成本最低,成败可想而知。经济地理上长三角与珠三角,相对华北平原的基础优势,就在这里。”

    “我当年在美国的时候,就对密西西比水运网印象非常深刻。这条大河有近50条支流可以通航,通航里程大约16600公里。其上游可与五大湖相通,下游可至墨西哥边境和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从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因此它成为了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每年的货运量在5亿6亿吨,约占美国内河航运的60%。美国非常多的城市,是因为这个水运网而发展起来的,这就像沿海的海运城市一样。”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水运网的优势并没有减弱——成本是明摆着面前的,这个优势不可动摇。尤其是小区域内,运输的短距离,弥补了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弱点,这是其它交通方式比不上的。”

    “所以我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华北打造一个人工的大水运网?”

    陈子华脑子里一下乱了,华北平原凭什么能够打造水运网?最起码的条件都不够呀,缺水嘛。哪里来的水呢?莫非是从藏水那里引下来,可那里能满足西北,就不错了呀。

    李思华看着陈子华有点呆滞的神情,笑了起来说道:“我这个想法,也是有点疯狂的。主要是由于两项科技的发展,所以才有了这个设想。”

    “第一个是科技上意外的突破,我国核电领域的混合堆技术趋于成熟,这比我预计的要早了20年以上,一个混合堆,相当于现在30个裂变堆的发电量。这还在其次,关键是发电成本的巨大下降。这意味着在沿海,我们可以获得高度廉价的电力。”

    “第二个科技发展,则是海水淡化的相关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实用的程度。”

    “把这两项科技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当然是源自海水的大量淡水。华北平原本来就有一些沉降,因为地下水开采还是太多。所以得到淡水,除了补充生产和生活用水外,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回补地下水。而我现在的新想法,就是再进一步,干脆打造一个能制造数百亿立方米淡水的体系,在华北平原进行大规模人工水网建设,打造一个类似江南和南粤的密集的水运网!完全弥补华北平原在发展经济上的这一最大的基础缺陷。”

    陈子华目瞪口呆,领袖的这一块“天外飞石”太出意料了!都是一个脑袋,为什么领袖总能有这样完全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有现实可行性的思维呢?自己才53岁,可是与领袖的思维比起来,恐怕领袖才是53岁吧?自己才是86岁的老朽了不是?

    他的脑子里迅速地过了一遍,确实有可行性啊,主要是初期的时候要求的规模大,但等到水运网形成,又不是全部的水,每年都要流入大海,每年补水几十亿到百亿立方米,可能就可以维持这一水运网了。而因此建设的混合堆核电站以及海水淡化网络,也不会浪费,电力肯定是需要的,而淡水,用管道输送热河和察哈尔等一些更缺水的区域就是了。

    陈子华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对李思华说道:“领袖……这个主意,太妙了,华北变江南,又一次的改天换地!太妙了!”

    无视陈子华的激动,李思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她又说道:

    “想到这个主意后,我又突然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那就是,为什么不干脆,在中北和西北两大新的大市场,也各自建成一个新的大规模水运网,来大大改善这两个地域的基础经济发展条件?”

    陈子华已经听呆掉了,领袖居然还能再推一步?又是什么新奇的想法?他听到李思华继续说道:

    “中北大市场,我国本土以北蒙八省为主,这些地域非常缺水,水运网本来连门都没有,根本是一个无法考虑的问题。但如果有了亚俄,则一切皆有可能。”

    “已经达成的贝加尔湖输水工程,是1000亿立方。但如果亚俄成型,我们就可以考虑叶尼叶塞河以及鄂毕河的水源,这两条河加在一起,年径流量超过1.2万亿立方米,这是非常大的水源,而现在苏联,利用的程度非常差。”

    “中北大市场,除了贝加尔湖引入,只需要再加上叶尼塞河引流1500亿到2000亿立方米水到北蒙八省,有了25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源,中北水运网就不是白日梦。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人工运河的方式,将所有要发展的城市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张庞大的水运网。所有的地理高差,都可以用现代水利工程的科技成果,来建设克服。”

    “西北大市场,由于蒸发量大,我们现在引入的2000亿立方还不够,再加上未来南水藏调再引入1000亿立方可能也不够。但从鄂毕河再引流1500亿2000亿立方米呢?难道还不够吗?”

    “这两个地区水运网的问题,无非是冬天可能由于严寒而断航,但即使只能使用半年,这也是了不得的基础经济发展体系,必然能大大地促进当地的经发展。水运网的低成本,到底是重载铁路不好比的。”

    “通过水运网解决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本土,在亚俄和中亚,同样要把所有城市,尽量用水运网串联起来,这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西北大市场从长期来看,未来还可以考虑通过哈萨克的黑海运河。从新疆两省到巴尔喀什湖,这是淡水运河。而从巴尔喀什湖向西,打通咸海、里海、黑海,接入地中海,这是咸水运河。”

    “这样西北的水运网,就可以通过这条黑海运河,直抵地中海欧洲,这将对于西北的经济,起到怎样的加成作用?中亚沿着这条运河,就必然崛起大城市。”

    “在这些基础上,未来的最后一步,就是打通全中国的水运网。目前东北水运网最为完善;东部地区在华北水运网完成后同样完善;西南水运网原来受限于崎岖的地形,但通过这些年的水利建设,也趋于完成。而如果我们能坚持中北和西北两大新水运网,再将五大水运网全部打通,那我们就完成了一个水运的中国。这是福泽子孙万代的大事业。”

    看到陈子华有些傻呆的样子,李思华不觉莞尔一笑,说道:“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超级工程系统,难度和规模,决不下于我们现在的红旗调水、南水藏调储能和东水西调储能三大工程。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来完成。”

    陈子华重重地点头,他内心很激动,说道:“领袖,我明白,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即利用超级工程,不断改善和建设高质量的我国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市场、科技工艺应用市场和人口大规模的就业市场。累积起来,就会远远甩开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根本无法组织类似的超级工程。”

    李思华笑笑:“我们能这么干,还不仅仅是因为社会主义体制,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全球第一强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和人防力量,来保护这些工程。否则,人家几颗炸弹,就会让其中的一些工程泡汤的话,那也没必要建设了。无论如何,在这些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都必须深入地考虑军事防御和风险,有备才能无患嘛。”

    “我们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钢铁、水泥等与基建相关的产业,除了一些实在落后的、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产能,确实要淘汰外,大规模的产能,一定不能轻言淘汰,淘汰容易,复兴起来就困难了,尤其人才一流失,没有若干年,根本弥补不过来。中央需要努力为这些产业,创造新的有效市场空间,只有在大规模的应用中,相关的科技才能发展得更快。例如没有大基建的话,刚有苗头的防水耐高温还绝缘的石墨烯建材,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陈子华:“红旗调水工程之后,有南水藏调和东水西调;组屋人居工程之后,有1000平米大组屋计划;全国水利系列工程之后,有水运中国大计划。再加上不断开拓的海外基建市场,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晋级,我国就可以保持大规模的先进基建能力和掌控这个全球市场。”

    他感叹道:“主席曾经写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面的半句,如果这个水运中国计划完成,大概我们就算实现主席的夙愿了吧。”

    李思华也感慨:“我国的实力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春风杨柳万千条,都能实现了。不过六亿神州尽舜尧,太难了,人心多变,总是难以满足的。到了现在,每年还不是有人要申请跑到爪哇去?”

    陈子华不以为然地说:“少数跳梁小丑,不值一提。不过领袖,今天我们谈的计划,一切的基础,都是必须掌控亚俄和中亚的战略领导权,而不是让两地的新政治强人,以民族主义的名义私心自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军事、情报、舆论等全面力量的深度和广域切入,确实必不可少。我会推动中央制定详细的计划,立即开始前期的系统工作。”

    李思华又想起一件事,说道:“东欧巨变,西方得意得狠,尤其是美国。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教训。我的意见,可以推动南美厄瓜多尔的革命了,然后支持哥伦比亚的游击运动升级,让美国人紧张起来。把哥伦比亚搞成斗争的前线吧,让美国人在此大量消耗。”

    厄瓜多尔是中央定下来南美革命的最后一个必须社会主义化的国家,原因还是印第安人的比例较高,带有明显印第安特色的人超过了1/3,而整体印第安与印欧混血种人的比例超过80%。整个国家大约25.64万平方公里,此时的人口规模大约800多万。

    另一个原因则是港口。秘鲁联邦的港口基本上都有一个弱点,是建立在沿海沙漠之上的,周边无遮无挡,区域的发展条件不算好。厄瓜多尔可以补上这一环,例如著名的瓜亚基尔港,它面对太平洋,背靠圣安娜山,近处有普纳岛,作为天然屏障,使得海港少受风暴袭击,被称为“太平洋的滨海明珠”。

    其它的南美国家,中国不再考虑推动中国模式的革命,实话实说“太累了”,这些白人移民为主的国家,内部政治过于复杂,民众受到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深刻,革命的难度很大。

    不过对于其中反美左翼的支持,也是应有之意,至少他们可以帮助消耗美国的力量。这其中,哥伦比亚是最受到重视的,此前多只游击队的领导和中坚力量,都到新秘鲁受训,还向他们大量提供武器装备弹药。

    美国是非常紧张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不得不向其政权提供大量的支持。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哥伦比亚政府是最右翼反共和极度亲美的,算是美国在南美最铁的狗子,对于左翼的镇压从来是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哥伦比亚靠近巴拿马,因此如果哥伦比亚失守,西半球最重要的巴拿马运河,就会面临巨大的空中和海上威胁——防线退到了最后了嘛。

    就算是厄瓜多尔失守,对美国也是巨大的打击。从这里港口出发的中国海军,或者以厄瓜多尔为基地的中国空军,已经能对巴拿马运河构成巨大威胁,使得美军不得不在巴拿马区域加大投入。

    厄瓜多尔还涉及中国海军未来的全球部署战略。预计到西元1995年,中国的核航母舰队会高达26支,主要会组成4个集群做全球部署。在南美的两洋舰队(太平洋和大西洋)预计将以南美两洋的港口作为母港,常态部署6航母舰队,厄瓜多尔的港口是计划中的母港。

    南美通过大西洋的对面,就是非洲,非洲也会有中国的另一个两洋舰队(印度洋和大西洋),同样部署6航母舰队。双边的两洋舰队通过大西洋相互支持和呼应,就能形成超越美欧海军力量的大西洋最强海军存在。

    其余的两个集群,其中一个是以印度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为基地的6航母舰队,主要是控制北印度洋,这个海域面对中东和北非,是全球油气的主产区,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一个集群,自然是本土集群,由8航母舰队构成。这是控制本土面向亚太海域的大舰队,与南美两洋舰队呼应支持,同样构成太平洋的最强海军存在。

    等到整个计划完成,实际上中国海军,就替代美国海军,变成了新的海洋霸主,这是硬实力的完全超越,美国根本赶不上。

    陈子华想起这些安排,对照今天领袖阐述的中国水运网,他总结到:“领袖,这不仅是给了美国人当头一棒。其实也是奠定了中国全球以水运包括海运为基础的最低成本运输网络的基础。厄瓜多尔拿下后,我们在全球的海军布局,可望在几年内完成。”

    “完成以后,我们就将南美、非洲、次大陆、中东、西亚,都与中国本土通过安全的海运联结起来。而到了我国本土,会与逐渐发展的中国水运网联结。这就能逐渐形成一个全球最低成本的大宗物资利用网络。”

    他由衷地赞美说:“虽然公路、铁路、航空各有各的优势。但这样一个水运网络,将使得我国在大宗物资的运输成本上是无敌的,在基础上就确认了我国本土,将是全球最适合大规模经济发展的地域。这一切的前景,真是值得期盼啊。”

    李思华笑眯眯地说道:“我们发展交通,从来不仅仅是便利出行和运输。更重要的,就是打造经济地理上的产业发展优势。优势哪里来?无非是性价比。最核心的两个指标,就是成本和时间。水运网嘛,时间是没有办法的,但成本毕竟最低,很有价值。”

    陈子华告别李思华,他内心非常振奋,领袖的指导和新策略,为中央下一步的战略,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

    西元1992年4月,厄瓜多尔“政变”,毫无掩饰的“厄瓜多尔人民解放军”,打垮了政府军,还有暗中潜入的美军特种部队,宣告新政权成立,并迅捷地与新秘鲁建立军事经济同盟。南美其它国家舆论大哗,批评中国和新秘鲁的居多,但也没有敢于军事干涉的。

    而此后哥伦比亚的游击战开始激烈起来,其实已经远不止是游击战了,而是“内战”,因为游击队的武器弹药以及军事训练,都已经是鸟枪换炮。美国不得不大力强化在哥伦比亚的力量,CIA、美军人员大量进入哥伦比亚,力图将这一次明显中国人煽动的反政府运动,尽快压制下去。

    全球都看到了中国在南美的新行动。舆论大都评价,美国和西方不得不从东欧变天中清醒过来,中国人在南美给了美国一锤重击,重新向全世界证明了,谁才是世界的老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