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63章 盛世华章之游与娱

第463章 盛世华章之游与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晚餐期间,张婷的大哥张枫,提到了他们计划五一全家出行南太平洋,他们还邀请了父母,但老两口不去。他们又询问了张婷,张婷也拒绝了。其实张枫对此也毫不意外,他这个妹妹,本性上就有点宅,对于旅游发现的美,肯定是喜欢的;但对于旅行的辛苦劳顿,可一点都不喜欢。

    张婷笑着对她的大哥说:“我现在啊,就盼着那种可以在元宇宙中运行的虚拟深度游产品,早日变成现实。那我这样的懒人,就可以享受旅行的乐趣,但又不必忍受旅行的辛苦。”

    张枫对她翻了翻白眼,哪有那么容易,那种“虚拟深度游”产品,不仅需要VR/AR技术,发展到极高的程度,能够实现高度的“身临其境”模拟;而且由于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需要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要搭建虚拟实景,对景区每一处的高仿真模拟,这是何等庞大的照片和数据工程?未来十年,能够找几个小景区实现,恐怕就是了不得的进展了。

    不过如果实现了,对于张婷这样的人,倒是非常适合的深度旅游产品,那个时候,她可以通过旅行社的“旅游数字向导”,订购上线的虚拟深度游景区产品,在付钱之后,旅行社实际上,是要通过软件公司,让客户可以像是打游戏一样,“虚拟”进入景区,视觉游览整个订阅的景区。例如她一直想看到的尼加拉瓜大瀑布。与过去不同的是,这种深度游,能够提供的视觉,那可是犹如亲眼在5米这样的距离目睹。这是新时代的“视觉直击”,而不是过去游戏的鼠标操作,“直观和沉浸”的程度,是完全不同层次的。

    所以这是一种“伪视觉降临”或者说是“伪意识降临”,算是通往元宇宙意识上传虚拟人的中间一步吧。不过即使是这一步,也是很艰难的。按照张枫这个软件工程师的看法,还早着呢。

    现在国内真正主流的旅游模式,还是物质面的“定制旅游”模式。张枫他们这次五一去南太平洋,其实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

    所谓的定制旅游,就是由张枫这样的客户,向旅行社提出旅游要求,比如几个人,有多少时间,要去哪里,想看什么,想玩什么,想住什么特色或者档次,想吃什么特色或者美食,以休闲还是游览为主,需不需要导游陪同等等。旅行社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再调用个人消费数据分析模板,就可以根据信息,向客户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旅游方案,以及全程的分步报价。

    说白了,旅行社在定制旅游模式下,就是一个“服务总包商”,它自身只承担导游的业务,然后通过收取比例的佣金,将客户需要的一切服务,进行“服务分包”,在旅游景区和中转地点,整合起来,形成高品质的服务。

    所有的这一切服务,都是已经人工智能化的,客户只要付钱和确认服务方案,全部的执行,都是自身的人工智能助理,与旅行社服务平台的人工智能之间的信息和交易的交互。票务、航空或高铁交通、宾馆住宿、餐饮娱乐,这一切的安排,在计划好以后,都是人工智能自动执行和提醒的事情。

    现在国内的旅游,大部分已经是无需导游的定制旅游了,因为定制带来了强烈的个性化,其实导游能派的用途也不多,几十年前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一问,啥都不知道。”的旧式旅游,基本上已经消失不见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谁喜欢那种走马观花的景点游、扎堆儿游呢?单单“走过、路过、看过”没啥意思,总要享受过、深度体验过,才算是旅游到位嘛。

    原来的导游,确实就是旅游团的导演,向民众提供有一定标准化,但享受程度很低的大众化“旅游快餐”。但快餐越来越不受欢迎,人们即使不会轻易享受高价高质量的“大餐”,但至少在追求可以接受的受“正餐”,需要具备一定的享受性和休闲性,所以让定制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了旅游的主体,所谓“动身之前,度假已经开始。”住宿、美食等服务商,已经开始准备你的订单。

    定制旅游发展带来的,自然是国内原来旅游产业的大变化。首先就是旅行社与导游体系的瓦解,国外游体系尚可保留,但国内游体系,差不多就不存在了,现在主导旅游市场的,是混合制体制下的大型互联网旅游与酒店中介的平台体系,例如著名的“携程网”。这些新的平台,与其说是旅行社或者酒店中介,不如说是具备旅行社和酒店中介资质的互联网数字化公司。

    然后就是“酒店”的分散化。原来旅游与商务出差一样,绝大部分都是住宿酒店。现在商务出差,还是这样的格局,但定制旅游就完全分散了,各地的建屋管理局,还有乡寨,抢了酒店的不少生意。建屋局可以协调每个城市的多余组屋,提供旅客短期租赁;而乡寨的资产租赁管理公司,同样拥有管控乡寨剩余民居的权力。这两大块浮动化的资源,现在都进入了各个定制旅游的数字化平台,提供给旅游者选择,因为价格相当实惠,所以替代了大部分酒店的旅游居住。

    所以定制旅游,基本上可以实现游客的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放松,享受生活的本源目的,受到欢迎也是自然的了,其成本当然要比几十年前那种统一的团体旅游要贵,但正好适合了现在这个富裕的中国社会。它改善了十几年前那种仍然低品质的旅游——例如国庆七天假,在路上就要耽搁两三天,到了目的地,也就是匆匆忙忙地跟着人群,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一走,跟着大家伙儿拍个照,留个影,证明‘到此一游’,再发个朋友圈,就心满意足地踏上归程。说是旅游,大概也就是满足一下,对天天待在一个地方、感觉审美疲劳的改善。

    张婷倒也不是对旅游不感兴趣,她是觉得旅游只是娱乐中的一项,这个时代娱乐如此丰富,何必一定要以旅游为尊呢?

    看电影、电视,或者,干脆刷刷短视频,不香吗?玩电子游戏不香吗?甚至传统的看书、逛街、喝茶不香吗?旅游只不过是其中一项罢了,而且不算是张婷最感兴趣的娱乐。

    当然,这只是张婷这样偏向“宅女”类型的想法,她们的思维,天然地偏向“安定的娱乐”,说白了就是享受城市生活,与游戏影视这类“轻娱乐”的外延。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初步建成,电子娱乐模式越来越成为“轻娱乐”的主流,导致轻娱乐,日益成为普通人娱乐的主要方式,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中,关键还不是经济的制约,而是时间、精力和容易程度的影响,无论如何,打个电子游戏、点映电影或综艺、乃至试玩某个电子游戏,都是俯拾即得,远比其它的旅游或娱乐方式,来得容易和简便。

    所以各种传统的“重娱乐”,其实参与的人数比例以及娱乐强度,都是在停滞甚至缩减的。除了针对老年人的“休闲保健康养”这一类的娱乐,仍然在蓬勃发展之外,其余的观光游览、户外运动、生活体验、游乐节庆这类的“重娱乐”,基本上对有些人而言,他们并不愿意用来替代电子娱乐的游乐方式。

    时代的变化,让每一代人更“懒”,影响到了旅游和娱乐的方式,如同原时空一样,有了所谓的“宅经济”,只不过中国现在的宅经济,大致是工作之余不愿意动弹,喜欢“懒人的娱乐”,与原时空那种“因为生活没有希望,所以躺平”的宅经济,本质还是完全不同的。

    但这同样是一个警讯,年轻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国家看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最新的各种政策中,都开始“驱赶”个人和家庭,必须要对“重娱乐”方式,有所选择。

    张枫一家去旅游,固然是自家的娱乐,但也是教育的任务——他的一双儿女,按照现在教育部的规定,每年必须有3次外出旅游,寒暑假各一次,然后家庭自择时间,完成最后一次,每一次小朋友自己,是有拍照拍视频写作文一系列的作业,而父母要陪同完成这一切。不管你是讨厌还是不讨厌旅游,当成任务,也必须完成。总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会被激发出对旅游的热爱。

    还有就是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推广各种户外的运动形式,未来的爱好者,必须从娃娃抓起,不能让他们都被电子游戏和其它电子娱乐“俘虏”了,所以对于户外运动,在学校阶段提供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也越来越丰富,相反对于电子娱乐,在学校阶段,是完全压制的。

    爬山越野、徒步攀岩、游泳划船,乃至花钱的飞艇跳伞等等课外爱好,在学生阶段,就可以得到学校的激励,至于电子游戏比赛等,严厉禁止。学校都在用这样的“两极分化”的方式,努力培养爱好“重娱乐”的“健康型”新一代青年,而把“轻娱乐”尽量打成“亚健康”不提倡的模式。不过这样的努力,能有多少效果,也还不好说,人性向懒,对于多数人都是真理。

    最新的动向,是要将这种“强制户外旅游”在企业中扩展,以前每个企业都有年度1次的外出旅游福利,好的企业还有2次,这是属于企业福利中的。不过据说很快要修改为每年4次,每次5天,是可以与假日连休的“户外旅游假”,如果是五一或者国庆,最高可以有10天假。除了企业理应自身负担的1次以外,其余的3次,都可以有税收返还,相当于企业承担一部分旅游费用、个人承担一部分,而剩下的费用,由国家给予资助。

    这也算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沧海桑田,已经发展到了国家和教育系统,要呼吁“全社会动起来”的程度。

    面向海外的旅游和娱乐业,也是蓬勃发展,不过基本上限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内部,尤其是南美、次大陆、非洲、中亚、亚俄这“海外五域”与中国本土之间的相互旅游,是本土旅游之外的第二大旅游事业,规模已经非常庞大。

    相反,对于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是非常限制发展的。首先是货币上,如果中国人外出到美国或欧洲旅游,那么除了用人民币兑换一些要在所在国消费的本币之外,中国是不接受其它方式的,所以这意味着所在国必须接受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一点以前欧美不接受,但近年来都完全接受了,人民币比起他们越来越狗屎的本币,要强得多了好不好?

    关键还是中国对国民的限制——不限制根本不行,单单是中国本土人员跑过去旅游的消费,就足以拉起整个欧洲经济或者美国经济,因为现在的体量差距,实在是庞大。例如欧洲游,如果不限制,至少一年有五千万以上的人过去旅游,每个人消费五千元的话,就会让欧洲收入2500亿的人民币,其经济一下子就会好起来。但中国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资敌吗?中国可是要打垮资本主义的,吃饱了撑的去“开展正常人员和贸易交流”,结果让资本主义因为中国人旅游而死灰复燃?当然不行。

    所以对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游,现在是严格限制的,与这些国家的人员往来,从来是只有政治和定向贸易交流的人员往来,以及限定范围内的移民和留学生的往来。欧洲各国已经争取了多次,想让中国开放对欧盟各国的旅游限制,但都被中国无视了,想什么美事呢?就欧洲现在那个已经坠入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程度,开放旅游后,能有多少人玩得起中国游?不就是想让中国人到欧洲送钱吗?

    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游,现在是支持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他们由于产业发展的层次落后于中国,在贸易上往往还是易于形成逆差,不能完全平衡互换的货币。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平衡就容易取得,而且旅游对所在国而言,是高利润行业,整体拉升了服务业的利润率。

    旅游业这种无烟工业,在所在国,是易于扩展到更广域的服务业的,中国向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中国人过去旅游,其实就相当于这些国家,每天都有一个数量可观的高消费群体,在他们国内消费,相当于其国民的消费力总和,增长了一大块,当然会拉动其国内投资和服务的增长,有消费市场嘛。

    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服务业,例如餐饮、酒店、特色文化、特色娱乐、交通住宿等行业,都能得到庞大的中国旅游消费力的拉动,相当于给予这些小国,塑造了一台经济发动机。这样的好处,当然不能给予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限制性,并不单单只是中国自己在做,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样,必须遵守华盟的规则,拒绝开放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双向旅游交流,在贸易上也有很多限制。这很有趣,这种限制性,最初是为了反击西方当时通过“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而制定的,后来西方自己的巴统难以为继,中国的科技水平,逐渐超越了欧美嘛,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提到巴统了,它变成了一个笑话,不过美国和欧洲也没有废除巴统,估计是拉不下这个脸。

    但不管西方变与不变,中国和华盟因此而形成的对西方的科技和经济壁垒也不会变,不仅仅是科技交流,包括旅游开放这种可能对西方带来很大的经济好处的行为,同样是被限制的,无论西方各国如何争取和谈判,中国和华盟国家也不可能改变,这大概就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吧,当年得意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各方面被封锁的,已经变成了西方。社会主义的大海中,西方各国只能是孤岛。

    张枫这一次要去的南太平洋,也是这些年新兴的热门旅游景区。这还得益于美国在关岛的大撤军——继续在关岛屯驻重兵,那就是变成了中国海军的人质靶子,现在太平洋美海军无论如何也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手了,而且也不符合美国收缩回北美的新战略。现在的关岛,驻扎的美军已经跌到只有5000多人,主要是一些海军陆战队的部队,以及机场和港口的守卫队。

    军事威胁既然消失了,中国对南太平洋的经济开发就变得现实了。除了与渔业有关的行业外,旅游就是最重要的产业了。从北马里亚纳群岛往西,被开发的岛屿景区,就有300多个,可以容纳近千万人,在南太平洋同时度假。

    事实上,这还是最近几年中国对旅游业发展,有所压制的缘故。中央一向反对所谓的人工景区,所有的景区投资,必须是先有达标的自然景观资源,才能通过审批规划和投资项目。中央计委也认为,旅游的发展,其实是有天花板的,要警惕过度投资的问题。

    相反,对于广义的娱乐业的发展,则是计委等相关部门,要求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这很明显,这属于“消费多元化”的一个很大的门类,衣食住行甚至购物的“边际消费”,很容易就达到上限,唯有娱乐,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人们只要有钱有闲,总是要寻找某种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消费金钱。而且娱乐领域,也是文化创新的主要方向,每年都需要新鲜的娱乐方式,来领一时之风范。

    新阶段的旅游和娱乐,呈现的方向不仅是多元化,更是对于质量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比较容易走偏的两个领域,旅游要避免投资过度,而娱乐则要避免“娱乐至死”的过度消费倾向,不能导致思想上,引导国民和青少年倾向于颓废和沉迷。两个领域,都是要精准地把握“度”的产业。

    走向虚拟和走向自然,中国的旅游和娱乐产业,也正因为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变,而体现出符合时代的变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