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盛世华章之购与商
对于张婷来说,旅游远没有另一种“娱乐”来得有趣,那就是逛街购物。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她当然知道,虽然很多人通过线上定制平台订购自己的服装鞋帽,但线下体验成交,仍然是服装销售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青年女性,在线下体验购买成交的,至少还占一半以上。
只不过现在“线下体验”的购物模式,其实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数字化了而已。如果一个女士,逛街时看中了某件衣服,如果嫌弃麻烦,她并不需要试穿,而是拍张照片,就可以从手机上,看得到自己模拟穿着目标衣服的三维图像,这是你的人工智能助理,通过导入照片数据,进行图像识别,然后联系后台,在其“个人建模”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数据导入就得到的。
观察自身的三维图像,确定整个“随机性消费”被自己确认后,还可以查阅看到它的品牌、产地、材质等完整信息,AI还会查找该商品的线上线下价格对比,协助女士锁定购买方式。
这种模式,现在被很多女生大量用来“偷拍”,比如在路上看到某个女生打扮得很漂亮,心仪她穿的衣服,那么就可以偷拍下来,转化成自己穿着这套衣服的三维图像,甚至可以输出平面照片。接下来,要么自己可以购买,要么不购买,但可以保存自己穿着此套服装的图像和照片。
大多数的女士,购物哪怕是购买衣服,对自己还是有限制的,并不会没有理智地“买买买”,但上述的模式,就弥补了她们不能任性“买买买”的遗憾——在虚拟世界里,她们曾经做到了“曾经拥有”嘛。在现实中,一个女生可能拥有几十套衣服,但通过这种技术,她们在虚拟空间里,就可以拥有成千上万套。
这也是现在女生逛街购物的一种很大的兴趣——发现心仪的服装或者包包,拍下照片,回去后就可以尽情欣赏自己拥有物品的形象了。并不一定要真的购物,单单这种行为,就让她们觉得很有乐趣了。
当然,对于张婷来说,这只是乐趣之一罢了,逛街中吃吃小食、喝杯奶茶,随意发现什么新奇好玩的小玩意之类的,都比去旅游,要轻松好玩得多。
周六的早晨,张婷睡了一个懒觉,然后被老妈逼着吃了早饭后,就溜出家门,与约好的闺蜜,去逛街购物了。她的老爸张涛看到,也只是摇了摇头,这个女儿,都二十大几岁了,还像是一个小女孩似的。
张涛倒是想到,家里要补充一些新的电器了,他想着晚上让张枫和张婷都看一下,综合大家的意见再定下来。
购买电器或者家具这些“大件”,各种人消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简单,只是知道某个品牌,直接购买了就算数。不过大多数家庭,还是类似张涛这样,相对比购买普通商品要慎重一些。
例如张涛对于购买这样的大件,就习惯了采用2次确认的方法:
第一次,首先在网上浏览,初步选择电器这样的大件商品,不过现在浏览的,不再是二维平面图片,而是可以看到商家提供的360度立体展示图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商品的深度三维信息。这种视频现在一般都深度不一地应用了AR(增强现实)科技,所以很多商品几乎已经可以让客户,大致能够如同身临其境地“现场观察商品”。张涛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子女等人提供意见,根据家人的共同倾向,基本选择好商品。
第二次,是因为张涛是个谨慎的人,所以他还是还习惯要去最近的现场体验店,亲自观摩一下,这可能是出于他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性。到了体验店,自然商品的展示,可以更加的细节化。例如可以让客户,亲自对结构精密复杂的电器和家具,进行虚拟现实3D模型的拆解拼装,了解内部结构和材质。
在现场的体验店,甚至可以让店家为客户提供,结合AR/VR技术搭建起来的虚拟购物场景,这是一种典型消费场景的“场景重建”,客户大致可以体验,在其家庭现实生活中,使用电器或者家居的实际情况。
这种虚拟的模拟,对于厨房电器是最有效的,例如可以直观展示产品制造的工作原理与制造流程,优势功能卖点的呈现,例如身临其境的快速排除油烟的烟机产品功效,大火力灶具的烹饪体验等等。
当然,很多人是不会到线下体验店的,他们完成了第一步就下单了,基本上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因为本身购买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个人人工智能助理,帮助用户实现的,它本来就是最“懂你”的导购。
AI助理,能够从大型人工智能那里,接收时尚流行趋势、商品热度等方面的信息,而那些大型人工智能,一直在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测,所以给出的预判,还是有非常高的准确率的,个人AI助理,则可以对这些信息“坐享其成”。
当然AI助理,更多地还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提供建议。例如通过对主人的消费习惯、社交喜好,以及体貌特征等个人数据的不断学习和分析,针对性地给出购物建议;或者还可以结合其主人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等,对主人意向的购物,进行智能筛选,辅助做出更健康、更理智的消费决策。
例如张婷这样的女生,看上了一件昂贵的衣服,或者一套昂贵的化妆品,她的AI助理发现,假设购买了,会发生财务困难,就可以不断地提醒她的主人:“警告、警告、再次警告!亲爱的主人,如果你购买了这套化妆品,接下来张婷和小芸,我们都要吃土啃草了!”类似这样的提醒,让人们保持消费的理性和控制力。
当然,如果是服装,小芸是比较容易劝说张婷的,因为可以拍下照片,实现“所见即虚拟所得”嘛,欣赏一下自己穿上这样昂贵服装的模拟风采也就罢了。不过如果是化妆品,AI就不一定能劝服张婷,因为目前的科技,还无法让张婷直接模拟使用某套化妆品的功能和感觉,这还差得远呢。
整体来说,过去的购物是平面的,现在的购物则是立体三维的,所以过去的网络购物,直观性是很差的,人们主要凭着经验来下单。而立体三维加上AR和VR科技的初步应用,现在的网购,已经变成了“趋近现实”的“视觉直观购物”,这是毫无疑问的购物升维。
多数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在2017年都实现了3D可视化,应用了3D显示技术和3D屏幕,所以现在的社交方式,正在走向立体化。具体到购物过程,也不仅仅是选择商品,而是可以通过立体自拍、立体视讯通话、3D直播等方式,全方位的挑选商品。
反过来其实也是一样,所有商家在网络上甚至线下销售商品,同样正在实现完全的“立体三维化”,说白了就是要让人们感觉“所见即所得”,实现商品的高精度可视化和现实场景虚拟化。
现在达到的水平,其实也还是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按照中央高级数字化社会的规划,届时的购物,是完全的“虚拟市场”,例如客户挑选了某种商品,可以迅速链接到生产厂家或者销售商,犹如“意识降临”般地以虚拟人的模式,实现“高体感”地“现场体验和订购产品”,甚至百无聊赖的话,可以观摩自己订购的产品,是如何被生产加工出来,一直到最后装箱的。
发展到那个程度,其实除了餐饮这样用来维持生存必须的消费体验,所有其它的购物,都可以完全地虚拟化了,因为在虚拟世界自身感觉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其实与真实几乎无异,不需要在现实中再体验了。
就连售后服务,也要朝着“真人立体视频售后服务”的方向发展,所谓真人的立体投影,降临后指导家庭机器人,对相关电器或其它商品进行维修。不过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真人”很可疑,未来估计根本不会是个真人,只会是一个集大成的高级人工智能罢了。
当下其实离开那个完全“元宇宙化”或者说“虚拟世界化”的时代还远,只不过通过电脑和手机,实现了社交和购物,由平面转向立体三维罢了。这大约算是历史的第三步演进:从文字到平面的视频图像和照片,然后再到现在的三维立体图像和投影。
眼耳鼻舌身意,是所谓的“六感”,现在正逐渐实现第一感“视觉”,让各种数字视觉系统,逐步达到传达眼睛“亲眼目睹”的效果。至于其它的五感,听觉的发展程度并不次于视觉,但其它的4感发展,根本连相关科技的影子都还没有。
科技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过去强调的无人化,反而变成了基础,因为相关的无人商店、无人物流、无人快递是新购物模式的基础体系,他们应用的科技例如视觉识别、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都是这个“所见即可所购”时代的基础科技。
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支付系统,也变成了基础,虹膜识别技术配合人脸识别,几乎普及到了各种现实的商业、办公或其它建筑上,安全性并不依靠所谓的密码,而是以虹膜和人脸识别为基础的AI智能判断体系。
虽然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但中央一直高度警惕各种的“消费增值业务”的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让国民变成“消费的奴隶”,也就是说,消费主义对于经济发展很重要,但社会主义的发展,却不能让消费主义,变成了民众生活的唯一方向。
说得拗口,其实说白了就是,如果人的生活就是赚钱消费,没一点精神的追求,那不就太LOW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好不容易发展到今天繁盛的时代,眼看着发展到高级社会主义阶段有望,怎么可能让国民变成“物质或消费的奴隶”呢?当然要多点追求。
符合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理想的新一代青年,在中央看来,应该是能够驾驭物质和消费,追求更高精神满足、有着GC主义理想的青年。喜欢物质、喜欢消费,但又不是陷入对物质和消费的唯一性追求中,能够为着更远大的目标奋斗,不管前路是否艰苦到影响物质和消费的层次。
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国家发展到了这个层次,需要青年们“返璞归真”,对于物质和消费的态度,应该是“需要、需求、必要、有用、高效”,而不是“体面、够炫、显摆、欲望、癖好”。
但是资本的本性,总是希望人们的生活态度,变得被消费所驾驭,而不是自身反过来驾驭消费,所以资本总是会不断推动消费主义的升级,去放大人们的消费欲望。
在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完全的坏事,因为消费主义升级,确实可能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激励商品的创新发展。但显然不能是毫无约束,更进一步地说,约束是主要的,放松管制才是偶尔的。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系统中,“限广告”和“纯化度管理”都是比较重要的,广告一般就仅限于商业和购物系统,而不能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一个人平时的生活,追剧、读书、旅游、娱乐,运动,无论干什么,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商业广告和产品推广,这样的社会环境,当然是过于商业化了,必须整顿调整,这就是“纯化度管理”,过多的广告就是一种污染,不能让其渗透全部生活。
如果让赵云腾现在来观察,他可以发现,新时空与旧时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旧时空民众在网上消费追剧,广告是多到让人厌烦的,因为平台赚的主要就是广告费,同时利用廉价的会员费乃至“免费”,来吸引观众。但在新时空,广告直接被禁止了,平台的收入,基本就是播剧中,民众的点映收入,点映的费用,是经过物价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
所以新时空的点映,是个简单的流程——民众按审核价格,在线上点映视频节目,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者其它视频,不牵涉广告或者其它五花八门的推广销售。当然,由于新时空中国远比原时空富裕的缘故,平台缺乏广告费收入,并没有弱化其收益的能力——毕竟中国拥有庞大的具备充分消费力的国民群体,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平台,都可以轻松做到原时空10倍以上的观众规模。
如果让赵云腾个人,来持中而论,他恐怕也无法明确判断两种模式中,哪一种更好,新时空这样的放弃广告收入,来纯化消费主义,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比较愚蠢的,放弃了明显的商业收益,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嘛。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过多的消费主义,确实会影响到民众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物欲掩盖了精神的需求嘛。
不管怎么样,现在中央有关部委对消费主义发展的限制就是:当人们想要消费或者购物的时候,他们只要行动,就可以充分地看到广告和宣传,从而享受消费,得到充分的选择权;但人们在从事其它工作或者其它活动的时候,需要尽量屏蔽一切的商业宣传,使得工作和活动能够被“纯化”,避免商业广告的污染,让工作和活动,聚焦于本来的目标上。
这和资本主义世界,完全不一样;甚至和李思华与赵云腾,他们在原时空的互联网时代的体验,也不一样。因为在原时空,无论是中国还是资本主义世界例如美国,互联网平台存在最大的收入来源,其实就是广告费。例如美国的脸书(后来改名叫META)就是如此,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等也是这样,更不用说那些媒体化的平台,例如头条等,更是依靠广告费的收入。
这些平台,发展到后期,收入才变得逐步的多元化,但广告费仍然占据他们整个收入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大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在原时空的互联网时代,商业消费主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疯狂的商业广告推广,配套大数据个人消费画像和精准推广等科技手段,使得每个人都处在重重叠叠的明暗商业广告的覆盖之下,被消费主义所掩埋。
新时空则想避免这种场景,把购物和消费以外的时空,还给纯化的工作、活动和生活。能够这么做,是因为新时空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基本都是混合体制的平台,国家能够影响和控制,并在前期提供充分的资本渡过“亏损期”。
新时空的中国,现在有23亿国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原时空同期的10多倍,这使得每个互联网平台,只要达成足够的规模,可以依靠不需要广告费收入的模式,生存和发展。中央能够在非购物和消费的互联网平台“去广告和纯化”,就是得益于这样的现实。总之消费时看得到广告,不消费时就屏蔽广告,这就是新时代的政策导向。
这种导向正引导着一些科技的发展,例如未来实现智能化屏蔽所有商业广告,只要人工智能能够给出指令。不过总归还是双向发展的好,中央能够主导根本的纯化社会环境,而个人能够进一步进行选择,两者结合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如果有些人难以抵抗消费主义,那么一个纯化的环境,显然有利于他们其它方面的发展。这就像是屏蔽电子游戏,有的人意志薄弱一些,无法自己决定不去玩电子游戏,那么如果能让其不能接触到电子游戏,自然就可以把他的精力,转向“正途”。这样的调整,除了制度上的设定,也需要科技的发展辅助,来协助实现。
市场经济自然而然的选择,却未必是社会主义发展最优化的选择,因为经济效率最大化,需要放在对其它非经济系统造成多大损害的条件下来评估。或许,反应在新时空中国最新的购物和消费体系上的管制,就是这种对市场经济的重新社会主义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