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65章 盛世华章之教与培

第465章 盛世华章之教与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章禾强用手摘下了脑波学习头盔式模拟器,内心感叹了一声,自己果然不是天才,还是要依靠别人的经验,才能加速学习的过程。他现在的学习模式,是自己先通读学习理论原理,然后用脑波模拟器,获得他人实践和经验的痕迹,再重复学习和实验。这个方法很有效,但章禾强自己觉得,这只是加速了自己“机械式学习”的进度而已,并没有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这让他不由感觉到了一丝焦急。

    不过他终究还是个孩子,纠结了一会,也就抛开了担忧,爱谁谁吧,如果不能冲上国家要求的20%的优选范围,那也只能如此,按照大众的模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章禾强这一代人,在教育上遇到的,正是从工业化教育走向个性定制化教育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会有20%被判断“能力最优”的学生,被挑选出来,实施个性定制化的培养方案,基本上这些学生预定了优质大学的主要位置。其余80%的学生,目前还是使用大众化的工业模式教育体系,虽然也在不断增加个性化的内容,但肯定比不上前20%学生投入的资源嘛。

    当然随着时间过渡,未来全部100%的学生,都会转变为个性定制化的培养方案,目前的工业标准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会全部淘汰,但那至少还要二三十年的过渡期,一下子总量资源是不够的。这种未来至少与章禾强这代青少年,肯定是没有关系了,他们不管怎样,现实就是要争取前20%的比例份额。

    毋庸讳言,中国过去的教育模式,弊端是很多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实是传统制造业管理模式的变形——采用机器流水线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高度浓缩、分门别类、集中传授,强调效率优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根本弊端有两个:一是分科治学,使人陷入了知识局部,容易走向偏激;二是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安排教育生活,抹杀个性。

    这种模式,适合批量塑造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规模化教学造就了大量无能力、无个性的人,但在早期的工业化时代,这种“无个性”和“规模化”,反而是宝贵的特质,国家需要的,是大量的拥有基础知识的工业人口劳动力,而流水线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恰恰可以最高效率地实现这一目的。

    当然,在过去的时代,接受优质教育(上最好的大学)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用高考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一来可以作到“公平性”,二来可以作到全国范围或者至少省级范围的“统一性”。不过流水线一样的教育模式,自然产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呼吁,统一打造的产品,在其中的一些领域,自然很不适应,“低能”也因此呼声不绝。

    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阵以“素质教育”,来弥补“应试教育”的所谓改革之风,不过很快这种声音,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向各种学校更多地放权,让他们可以有权选择分数不那么高,但单科出色或者其它素质好的学生。

    但很快就发现了大的弊端,哪有什么挑选高素质人才的顺滑体系?大量的变成了学校的人情往来和徇私舞弊的工具,所以很多就全面停止了。了要不然,所谓的自主招生,其实是关系招生;所谓的素质选拔,其实是为关系差生补充条件。弊端被发现后,这一类的试点,就被全面停止了,当时教育系统,还处理了一大批人,多个学校的校长、老师都被去职,连教育部长都辞职了,甚至还有一些被判刑进监狱的。

    那一次得到的教训是,凡是考核和选拔体系,不能是人为来“自主”操作,那几乎就是给了有心人作弊的机会,考核和选拔,必须是数学算法“非人化”的机制,但不是过去那种“一张考卷定终生”的机制,那确实无法完整反应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最好的模式,应该是拥有高考同一考卷这样的公平性,但考核的又不只是一张考卷,而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完全数学算法,通过大数据挖掘的科技,对学生能力的公平评价。

    就像是企业考核的KPI,如果只是单独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反应工作的全部。但要是几十个指标,那么综合下来,从企业顶层的角度,确实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评判某个员工的能力和表现。新的教育考核和选拔体系,其实是差不多的逻辑,不过更强调,所有学生的能力KPI,当然不能是所谓学校和老师的“主观评价KPI”,那有个毛用?最多判定人品,不能判定能力。所以学生的能力KPI,现在几乎全部来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

    而且原来靠分数考核,同样不能实现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除了成绩“智”以外,谁关心“德体美劳”呢?表面过得去就行了。反而不如现在——这些领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考核。发展到今天,每个学生时代的各种表现和行为,都是数据化的,无非是用适合的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考评。

    根据这些年的研究和实验,从2016年开始,大规模试验“个性定制化教育模式”,从20%最优学生开始,每35年一个台阶,不断提升适用学生的比例,最终100%替代传统教育模式。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模式,可以用“工业模式”来形容的话,那么新的教育模式,就可以用“生态模式”来形容。生态,是新模式的核心特点。

    这种“个人教育特殊生态化”,其实就是为被选择的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对应成长方向的特殊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让他可以从过去的大众式教育中独立出来,按照新的模式独立生长。而原来的时间、空间、教师等元素都被打破。

    例如某个学生被判定有物理能力,他本人也愿意朝向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一整套的课程和学习模式,就会为他特殊安排,原本平均化的各科目安排,会变得加重物理及相关学科,而适当减轻其它学科的学习要求。同时,他会被要求参与线上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乃至马上应用这些模式的“主动学习”,以及提供实验条件。相反,被动的“听讲、阅读、示范演习”三大被动学习模式的时间安排,则大为缩小。

    说到底,在新的模式下,围绕着学生重点和主要发展的能力方向,国家教育体系,已经并不是在传授知识,在这个方面国家早已组织社会上各行业的最精英群体,参与教学、提供授课资源,根本不限于教师群体和基础教育领域,现在老师几乎已经开始退出了直接讲课的范畴。

    国家教育体系关注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模式说白了就是提供学生一个高度吻合能力倾向和兴趣倾向的“实验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点类似科研人员的研发过程,完全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新的个性化模式下,虽然基本上还是在学校内完成学习和“研发”,但时间已经不是过去的固定,什么上五天课或六天课,然后休息之类的规定。而是一种“项目管理”型的推进,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学习的目标被分解为一个个的阶段性项目,每个项目的实现,被设计为若干的环境:学习书本、听取精英教师的网课、实验项目、小组讨论、反向教学、创意发想的产品等,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被作为实现目标需要达成能力的一部分训练,完成了一个子项目,才是休息的指导。所以每个应用“个性化方案”的学生,开始有了各自不同的学习节奏和学习周期。

    当然,不同的个性化方案,给到不同的学生的时候,相应的考核模式和评估学习结果的方案,同时给出,并不会因为个性化了,就不去严格的考核,学习压力,仍然是必须给足的。

    新模式的应用,开始让学校和老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而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和老师,逐渐地不再是教授知识为主,这很自然,有多少老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比得上国家挑选出来的“线上名师”呢?甚至答疑解惑,也不一定比得上专门的人工智能。

    老师的职能“去教学”后,逐渐转变为组织、监管、服务和激励。不同的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方案在学习,复杂度大大上升了,老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其个性化方案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一定的组织;监管当然主要是纪律管理,网络时代学生完全可以脱离校园学习,但并不被允许,主要就是这个纪律性和便于鞭策,否则学生要是“躺平”或者被其它的事务吸引过去,自我荒废学习,那么再好的个性化方案也是白扯;服务当然是因为个性化方案带来的需求啰,例如某个学生的实验涉及到大学或者企业的资源,那么老师可能要协助安排。激励则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的应对,通过老师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角色,就是老师角色的放大版。如果把全国的教育领域视为一张大网,那么每个学校,就是其中的一个“分布式节点”,通过这些分布式节点,组织起学生们的学习,监管学习的纪律和完成方案要求,服务学生的各项资源要求,激励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新模式,虽说号称“兴趣导向的学习”,但实际上是“能力导向的学习”,与西方过去推崇的“快乐式教育”完全不同。

    新时空中国的教育系统,把西方的所谓快乐教育,视之为歪门邪道。那种体制,基本上是放弃大多数学生,体现出深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向。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放任自流。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只需要培养好少数精英就可以,中国人梦想的人人成龙,换到西方,那才是歪门邪道呢。

    毕竟,学习与快乐这两件事,基本就不对盘,硬说“学习很快乐”或者“快乐地学习”,基本上都是公知的瞎扯。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做到不讨厌学习就不错了,少数的优秀学生,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肯定不是所谓的“学习使我快乐”——或者是因为兴趣,或者是因为理想,不管哪一种,都不是因为快乐,学习只是他们为了达成目标,而必须忍受的过程。如果要追求个人的快乐,学习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打游戏或者其它娱乐。享受谁不会?非要把学习与享乐,在追求快乐上相提并论,不是扯淡吗?

    所以中国教育的新模式,可不会反应什么快乐教育的理念,而是尽量形成一个“能力-成效-激励”的正反馈,让学生在自身擅长的能力上,得以发挥学习的天赋,努力在特殊生态帮助下,能够有所成效,而经过考核的结果,能够给予学生激励——好的大学,好的未来。

    这其实就是传统上“好学生效应”的进一步升级:因为学习好,所以努力学习;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学习更好。只不过过去考核的,是学生所有的科目;而现在考核的,则是围绕学生能力构筑的特殊生态中的,一步步的项目型能力提升的程度。

    这样的教育改革,可不是什么为了学生“减负”,而是努力让学习和创造紧密相连,孩子们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让劳动创造和学习融为一体。

    人类的特点,总是孩子们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本质上创造社会财富,主力军不一定是成年人,也可能是青少年。比如像是工业生产,操控智能设备进行生产创造,特别像科幻游戏,而且比游戏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这种领域,青少年可以用更少的精力和资源,创造出更多产品,或者用远超成年人的想象力,创新出更多成年人不可思议的产品。

    当中国社会发展到遍地都是智能设备和知识体系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反而成为了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想象与创造力,本来就该是青少年的“天赋和最珍贵的资源”,个性化生态的能力培养体系,目标就是让这种天赋能够被发挥出来。

    当下的中国国家副主席彭国丰,有一次对教育战线发表讲话,他阐述了新教育模式的意义:

    “个性化生态的新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对基础教育的生态和文化赋能。”

    “通过生态赋能,学生得以保存活泼本真的天性,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从而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和品质。”

    “通过文化赋能,让学生从小培养高远志向和人生追求,构建起人类文明的全局观、人生意义的价值感,将生命意义与国家和文明发展相融合。避免工业化时代的冷漠。”

    “我们要知道,寒暑假是在农业时代,成年老师因为需要参加农业劳动设置的,是以老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双休日是工业时代与家庭休息配套的模式下设置的,是以生产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过去习以为常的惯例,未必是最适合学生群体高效学习的惯例,在现代科技的协助下,我们正打破一个个过去的藩篱。”

    过去的教育,大致是一种“人教”,现在的教育则转向了“科教”,本身这一次新教育模式的推出,就是因为大数据等科技,已经发展了可以支撑新教育模式的程度。

    尤其是两个国家级系统已经建成:第一个是“学生个性化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统平台”,能够一直跟踪学生从小学开始的“数字轨迹”,记录所有的学习数据,分析其兴趣和能力的可引导性。第二个是“个性化方案规划和教育资源指导分配体系平台”,这个体系其实是完成两个层次的工作,一个是为指定的学生,生成数字化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方案授权需要的教育资源,通知到学生所在的学校,学校再组织老师予以配合和监管。

    其余80%的学生,暂时还是大致维持过去的模式,他们倒是有些真的“减负”。教育部门整理了十几个大类的发展方向,属于这8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除了学习的主方向外,其余科目的要求深度,确实有所缩减。

    说到底,推动科技往前发展的人力规模,能够在人口比例20%中选择,已经是充分得不得了,有个占每年新增人口2%比例的科学家,以及其它占人口比例2%3%的各领域杰出人才,已经足够。按照教育系统对未来就业体系的判断,其余80%的人力,大致主要的工作,就是各种基于智能机械的“服务管理”——服务是智能机械在做,人类是在管理。所以现在“普及教育”的目标,当然也是适合这种趋势。

    当然,这样的情况下,必然有大量的“沧海遗珠”,很多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可能就早早被定性了,尤其是那些晚熟或者是早年心性未定的青少年。所以最终还是要转向100%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的: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做到给每个人发展的机会,但如果最后证明你自己是个普通人,那就不要抱怨。毕竟大多数人,即使在某个方面有点能力,但这点能力的强度,也不过是从一个普通技工,最多升级到了普通工程师的水准而已。

    但无论如何,从国家的角度,个性化教育培养,确实能够普遍性地提高新一代青年的能力素质水平,这有利于未来国家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这在同时奠定了未来终生教育的基础:任何在职的技能升级或重新教育,都可以使用这一套教育模板,实现对人员的快速和高效培训。

    当然,如果未来中国的教育科技,可以发展到“知识脑波传输”,或者是“生物芯片知识和技能下载”这样的程度,那么全新的教育模式,又要再一次革命。不过那个时代肯定还很遥远,现在正在进行研发有点眉目的,是“虚拟模拟学习”,目标是创造一个个虚拟空间,让学生可以直观学习。例如地理是最有效的,要了解喜马拉雅山,还有比自己完整“降临”仔细参观一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吗?

    在不知不觉的发展中,中国本土的教育模式,已经与全球其它地区拉开了很大距离,目前只有少数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可以有能力模仿中国的模式。这样的大数据以及其它科学体系,可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建立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