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盛世华章之医与养
著名的中医师陈岱翰,阅读着“智慧中医诊疗系统”的实验报告,在最新的数百例实际案例中,该系统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98.3%以上,可以判定,基本上属于“堪用”了,他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建国以后,中医相对于西医的发展,一直是属于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没有一套可以量化的数据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民众普遍认为年轻的中医医生经验不足,无法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这就造成两类问题:第一类是同样的病症,由于病人的条件不同,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变的,不像西医是同一个可以大家都遵循的套路;第二类是年轻的中医师谁都不会相信,大家都认为由于没有量化标准,不能统计不能标准化,只能依靠经验。既然不相信年轻人,那么发展起来当然就非常困难。所以从建国到现在,中医一直处于弱势之中。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帮助中医的崛起,甚至可以说,开头的趋势,是进一步恶化。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西医需要的算力是有限的,其规则是明确的。一个医药AI,可以记住所有的西药药物和处方,配合医学仪器检查判定的症状,基本上就可以充当初级西医师给人开药。甚至开刀做手术也是一样,都是有程序可以遵循,区别在于细节的处理,但这也是AI不断学习进步的地方。
因此西医的AI和机器人应用,在开始阶段就进展迅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在医学领域里,大量地替代人力,诊疗的精准度也很高。
但是中医这种系统性然而非规范化非标准化的领域,应用人工智能,要达到西医的那种水平,难度就太大了,中医的名医看病,可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AI知道个啥?它只能要求一切都数据化,都有固定的算法,否则如何执行呢?
所以即使中医可以提供完整的可供判断用的一切数据,其运算力的要求,起码是西医同等病症的万倍,甚至要十万倍以上。一个是判断单兵,一个是运算系统,差距当然是天堑。简单的理解,就像是解数学题,西医可能是二元一次方程,只有2个参数。而中医可能是高阶方程,有着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参数。这样增加的难度,简直是天堑。
所以一开始中医对此,简直是绝望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进一步拉大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差距,仿佛中医就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只能被淘汰的落后体系。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转机还是来临了——就算是相对西医需要的算力,必须扩展上万倍,甚至是几十万倍又怎样?超级庞大的算力需求,一样可以提供并满足了。
于是一个国家主导的“智慧中医诊疗系统工程”开始了建构的过程。采取的完全是“笨办法”,就是利用庞大的算力,彻底地穷举。
全国超过上万的属于最好之列的中医师,都必须参与这个工程。他们每天的诊疗开药过程等一切的医疗信息,都被大数据记录并分析,对于每个医疗案例,这些中医师必须口述其诊疗的所有依据,做出判断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参数分析的过程,从每天数万案例的分析中,逐步建立了一个“中医参数矩阵”,可以用来描述中医“医望、闻、问、切”每个步骤中,通过什么样的参数组合,来判断症状,这符合中医“对症不对病”的诊疗逻辑。
建立了七十多种参数构成的中医诊疗参数体系后,第二项大的步骤,就是确立这些参数各自的算法:中医现在同样需要现代医疗仪器检测出的各种身体数据,明确的思路就是,将身体检测数据,与中医师诊疗所需参数体系对照起来,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测,计算出中医诊疗所需的所有参数量化后的数值。
第三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建立基于中医参数体系的对各种症状的诊疗算法。上述第二步参数体系的建立,相当于数学上把题目的方程式列了出来。但是这个方程式如何解出呢?第三步的诊疗算法,就是解方程式。
这一步首先是建构人工智能,AI最初是比较参数,模仿参数体系最贴近的中医师案例,进行比对诊疗。其学习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实际案例,在中医师亲自诊疗治好的基础上,让AI发现自身设置参数的错误,或者诊疗算法的错误,不断改进,一直到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那证明AI已经超过了国内90%以上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AI由于有着国家主导的全国中医诊疗的庞大数据,所以其“智慧”成长的速度和程度,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那些疑难杂症,集中名医联合会诊后,AI能够很快地学习并“掌握”,这使得中医的统计化、数据化、标准化,逐渐从理想变成现实:未来的青年中医师,就像西医师一样,通过现代医学仪器对病人进行充分检查,得到充足数据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诊疗体系,得出可靠的中医诊疗结果和治疗方案,这与西医相比,就完全没有落后的地方了。因为差别在后台,中医诊疗体系运行所需的算力,至少是西医体系的万倍以上,需要国家来承担这样的基础设施建构。
现在中医界已经在发展最新的“百大中医AI诊疗体系”,这是在中医诊疗系统发展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各地,发展上百个人工智能AI,他们将在日复一日的庞大诊疗案例提供的数据中成长,不断进化智慧,最后就相当于中国有了上百个最厉害的顶级中医师,每一个都可以每天为几十万患者进行高水平诊疗的那种超级中医。
这些AI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各有特点的,例如华南的病症环境,与东北的病症环境,当然不会一样,自然也就发展出参数体系上,具体参数构建上的差别来。
西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发展,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完全普及,不像是中医,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之中。
中国如此重视中医的发展,倒不是因为什么民族主义情绪,非要用中医最后来打倒西医,中央在这个领域的态度,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中医确实对于国家很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能力远在西医之上。因为西医是依赖大量的先期医学检查数据来做诊断,换成AI和机器人,它还是这个流程,检查得出来,就能确定病情,数据不符合,那就没办法。
但是中医不一样,中医擅长于在各种疾病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能够进行预防,因为它看的是人体的整体环境,是大参数系统,是否平衡和健康,这尤其有利于针对亚健康的人群,对症不对病嘛。
国家最重视的就是这个——最好的医疗,就是把病症消灭在发病前,因为这样成本最低而且牺牲最小,耗用资源最少。有了“智慧中医诊疗系统”,配合每年对国民要求的体检,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类发病率。例如西医诊断癌症,是患者真的有了癌症,才能确诊;而中医得到体检数据,就有可能做到提前预警,要求潜在患者,立即进行相关身体调理,从容避免最终癌症的发病。也可以实现用户自助健康管理的中医人机交互系统,自我管理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直有人争论西医好还是中医好这类的问题,尤其是西医从业人员,过去很多人质疑中医的效果,从国家顶层的思维看,这都是小孩子一样幼稚和愚蠢的思维,仿佛要非此即彼,只能要一个。对于成年人而言,既然都有用,那么肯定是“我都要”的态度。
在新时空,这几年随着中医通过“智慧中医诊疗系统”打破了过去无法标准化和逻辑化的界限,让过去的阴阳五行之类的“神秘学”元素,被现代数据化的参数体系所代替,也可以说是终于打破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之间的无法相互理解的藩篱,现在包括大部分的西医师,也认为中医不再是无法用现代科学来定义和描述的“神秘学”,而是有东方特色的科学化医学体系,未来中西医的完全融合和彼此参照,确有必要。
中医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达成的突破,还带动了植物药为主的中药体系和中药产业的大发展。因为西药主要是以化工药和基因工程等为基础,不像是中医,主要是以植物药为基础。所以中医学的突破,当然带动了全国对植物药需求的增长,这一轮的增长,还影响到了全球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医学的普及中,这些国家与中国是同步的,中医的全面突破,在这些国家也开始全面普及,他们也非常重视。
他们重视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当然是“治未病”,哪个国家不想自己的国民发病率降低呢?第二个则是中医的很多治疗方案的医药成本,远低于西医疗法,对于收入普通的底层民众,意义更大。因此就算在国外的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医也是有很多狂热支持者的,他们把中医叫做“社会主义人民的医学”,这些国家的很多医生都是经过当年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他们对于依靠两把草药,就能救回人命,当然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深刻记忆。
陈岱翰回到家里,发现老父亲不在,他询问妻子:“父亲在哪?”
妻子努了努嘴,说道:“老爷子今天可精神着呢,自己穿着机器人就去遛弯了。”
陈岱翰有点哭笑不得,老父亲属于半失能的老人了,现在有了机器人,可算是重返青春了,难怪这么兴奋。胆子也大,直接就用机器人上街了。
不过陈岱翰为老父亲准备的这台最新型的养老机器人,确实功能比较强悍。它首先是一个人工智能一体化护理床,把护理床、电动轮椅、移位功能、移动排泄等,都集中在了一台机器人身上,说白了这个机器人AI可以根据老父亲的需求,随时变化为护理床形态、或者轮椅形态,甚至可以是站立行走的形态。
这种站立行走,就是养老机器人的第二大功能系列,它还是一个外骨骼行走机器人——可以通过运动神经元,获取失能老人的大脑信号,使得老年人可以在AI辅助下,独立行走。
基本上,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与这样一台AI管理的多功能机器人绑定,大致让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和活动,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台机器人,本身也是老人的信息和娱乐平台。例如老人要与儿子通电话包括视频电话,告诉AI一声就可以启动绑定的通讯设备;例如自带健康和康复功能,能够对老人进行定时的电按摩,或者协助操作其它的康复训练。
对于陈岱翰这样当儿子的人来说,对养老机器人最看重的,当然是护理,AI管理下基本上能完成95%以上的普通护理,除非一些需要医学高端专用设备的护理,这就让家人的负担,变得很轻松。以前对老人的医学监护,主要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来不但监测各种身体的数据指标,现在这些设备,都已经整合到机器人中,使得机器人还有第三大功能:医学辅助和护理机器人。
不过对于老人自己而言,恐怕情感陪护,才是最重要的,这台机器人几乎就是他新的儿子,因为每天随时随地陪着老人,与他说话聊天的,主要就是这台机器人。
陈岱翰知道,现在这类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越来越高,对于很多脑子已经有点糊涂的老人而言,恐怕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已经不比他们残余的智力水平差了,至少,已经比猫猫狗狗这类宠物的智商高多了,所以在情感陪护方面,AI机器人,正发展出越来越强的功能。
他的老父亲使用的是重型的养老机器人,这是因为老父亲已经半失能,再发展下去全失能瘫痪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只能使用这样集成了护理床、排泄系统以及轮椅系统的重型机器人了,全部系统的总量超过了100公斤。如果是那些健康的老人,只需要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就已经足够,全部系统的总量可以控制在20公斤左右,其实是很轻便的。
不过如果在家里,父亲是可以暂时把部分系统留在一边,需要用的时候再接上,只使用外骨骼行走坐卧功能即可。这种外骨骼机器人拥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可自主更换手爪,可依任务的不同,智能更换手爪,对碟、碗、托盘、刀叉勺筷、杯、平板、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抓取和握持。在是父亲在家里很喜欢的小运动,指挥AI不断更换手爪,抓取家中的不同物品。不过有的时候陈岱翰看到父亲,如同孩子般的欢乐,自己反而有点难过,这可不是他印象里精明强干的父亲啊。
不管怎样,这台软件不断升级的养老机器人,可算是帮了陈岱翰一家的大忙。在他看来,基本上除了极少数事情,需要他或他的妻子,来人工干预以外,这已经相当于请了一个专职的护理员。
AI不仅能够完成定位、健康监测、一键呼救、语音通话、医学常用指标检测等最为常见的功能,而且越来越智能化,能够基于对父亲行为模式和身体状况不断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建议和管理父亲的日常生活,甚至包括饮食医药。这他娘的估计他这个儿子都做不到,毕竟他根本没有这样充裕的时间来陪护父亲。
陈岱翰不由自嘲到,估计自己老了,也会重复老父亲今天的故事,难道还能指望儿女,有时间能充分地陪护吗?真正的老年伴侣,就是机器人了。它甚至可能要比老伴更可靠,毕竟它永远不会抱怨,最多就是笨一点。但或许等到三四十年自己彻底老的时候,机器人肯定会比那个时候的自己要聪明了。
不过也许不需要父亲现在使用的这种专业机器人了,而是通用机器人可以完成一切,例如现在的家务机器人,同一个人工智能,可以为主人搞定一切的生活需求,包括养老,无非是接入不同的服务模块罢了。如果家务机器人可以接入父亲现在使用的电动轮椅或者护理床之类的,那么不就是一台养老机器人了吗?
自己家里算好的。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的“空巢家庭”,他们的子女都在异地工作,由于还没有定下来,把父母接过去的打算,也不会马上操作。所以对他们而言,显然养老机器人就更重要了,这是未来养老的最基础模式了。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大时代,无论是陈岱翰工作的智慧中医诊疗系统平台,还是他父亲赖以像常人一样正常生活的养老机器人,都属于中国建立起来的这个庞大的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人工智能管理是它最突出的表面特点,但真正困难的,别国难以实现的,其实是背后各种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算是把视野,缩回到陈岱翰父亲使用的养老机器人,这是个范围很小的领域,其实也不仅仅是指发展外骨骼智能机器人,更重要的同样是一个国家系统:一个以软件为中心,搭载模块化硬件的外骨骼机器人生态系统,它犹如向各种机构和企业,提供了一个类似电脑或者手机的操作系统。开发者们因此就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快速落地,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很显然,如果没有这个外骨骼的操作系统,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会让这个产业难以推广和普及。而国家提前投资做了这个公共部分的事情,就让这个行业上了快车道,因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无需行业的开创者们,还需要自己花费大钱,去研发这样不赚钱的操作系统。
各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应用,正逐步把中国本土的先进程度,相比其它国家拉大,即使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中国这些年庞大的数字化社会建设的前置基础设施投资,现在开始发挥巨大的牵引作用,让中国社会,不断地朝着中级和高级数字化社会升维。